閱讀李登輝首頁HOT新聞 

南方快報首頁  新聞快訊   2003.01.05
 

國家21世紀發展總目標/群策會

柒、發展台灣優勢科技 

 科技研究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18世紀工業革命,終結了人類社會長達八千年以農業創造財富的歷史。二十世紀的電腦革命,自1950年商業電腦問世、1977年個人電腦發明,以至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興起,同樣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由工業文明轉型為資訊文明。

 現代的資訊社會,立基於知識與科技不斷地發展創新。發明槓桿原理的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撐起整個地球。」如果說知識是二十一世紀撐起世界的支點,那麼科技則可以說是舉起整個地球的強大手臂。

最近更新目錄

(http://www.southnews.com.tw)

 

 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紀兩大重要的趨勢。知識經濟的定義是「以知識資源的擁有、分配、生產和使用為重心的經濟型態」。以「知識的激發、傳播及運用」為主的競爭正改變著全球經濟發展的型態與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下,國家的競爭優勢通常必須結合學術研究、社會資源與企業生產三個面向,惟有致力於生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在全球化的競逐過程中免於被邊陲化。

一、科技發展的新戰略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台灣科技發展亦應建構總體戰略,才能在二十一世紀全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綜觀各國發展的經驗,審視台灣的特色及優勢,台灣的策略性目標應該包括:一、培育優質的科技人才;二、建構符合台灣資源的研發創新體系;三、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四、邁向資訊應用大國;及五、確保國家永續發展。

 (一)、培育優質的科技人才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其中科技人才的質與量,更是評估一個國家研究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在人才戰略上,依短、中、長期不同階段應制訂不同的策略目標。

 短期策略方面:對外必須加速鬆綁相關限制,積極延攬海外人才(如策略性引進印度軟體人才、俄羅斯通訊人才、歐美生技領導人才等)來台工作。對內則須提高產學合作的誘因,以加強大專校院教師及研究人員與產業界的交流。重要產業學院的設置更是刻不容緩,透過靈活、彈性的人力提升與轉型的培育機制,才能有效因應產業科技的快速進展,彌補人才與產業需求的落差。

 中期策略方面:首先,應盡速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的修法及相關措施,使大學在執行人才培育、學術研究、及服務社會等各面向功能時,更能發揮資源整合及彈性運用的功效。

 其次,積極培育國際化人才,鼓勵海外進修,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全面加強國際語文能力,以因應全球化及台灣以外貿為主的經濟體系。

 長期策略方面:教育改革應加速課程、教材與教法的革新,加強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能力,並進一步將教改的重心朝向大學多元化發展與評鑑的課題,以促使大學發展各自的特色,並藉此帶動社會多元化發展,匡正中小學惡性升學競爭之弊。

 而台灣要成為科技研發人才培育發展的基地,最首要的配套機制在於優質生活環境的建構。在人才資金自由流動的現代,有創意、有能力、有視野的人才除了靠教育體系的長期培養外,更有賴優質的生活環境,才能吸引並且留住全球的優秀人才在台發展。

 (二)、建構適合台灣的研發戰略及創新體系

 台灣擁有優異的科技人力及堅實的高科技製造能力,此為台灣經濟發展及國際競爭的相對優勢。惟在世界各國皆展現強烈企圖,全力培養、爭取並留住人才之際,台灣更應建構強調創造、流通、利用知識的「創新體系」,加速提升知識與創新能力,才能確保經濟領先的優勢地位。

 首先,「國家研發創新體系」必須整合科技研發、產業發展與經濟表現三者,改革當前我國研發體系長期以來上下游疏離脫節的問題。在推動重點科技計劃時,必須確實結合業界、學術研究機構,分工合作,共同尋求科技研究、生產、與行銷上的突破。藉由建構整個研發創新體系,加速研發成果商品化的時程,帶動產業競爭力、財富的創造與生活品質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實科技生根發展之理想。

 科技研究發展除了兼顧應用外,亦必須衡量台灣有限的資源,掌握台灣之優勢,集中資源推動重點產業之科技研究。另外,在研究與發展的比例上,更應採取較有效率的戰略,朝小研究、大發展的方向,以台灣資金加入世界級的國際研究計劃,取得國際級研究成果,縮減台灣自行投入的研究資源,轉而集中投入發展及運用的層面,以供應台灣產業的升級需求。

 (三)、朝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

 知識創新誘啟新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科技研發則著重知識與資訊之融合創新、擴散和應用。因此,科技研發政策已成為各國增加國家收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槓桿。換句話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經濟競爭優勢的因素,已不再是傳統的土地、人口和自然資源;知識、科技的創新和發展速度,才是決定現代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台灣的學術研究機構有悠久的歷史,蘊含著龐大能量的研發成果,重要的是應積極擴大產學合作,增設育成中心,將科技研究的成果商品化、產業化,以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增強我國的經濟競爭力。對於研發資源不足之眾多傳統產業或中小企業,則必須以政府的力量來協助其運用產學合作的成果,輔導其轉型與升級。

 唯有透過國家研發創新體系,帶領產業與研發結合,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才能擺脫過去以低廉的土地勞工成本競爭的模式,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競爭中佔一席之地。

 (四)、邁向資訊應用大國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的世紀,一個國家的全球競爭力,及經濟社會的發展,取決於它的資訊化的程度與能力。快速進展的資訊科技,不但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結構性的變化,資訊科技的量變,帶動了資訊內容的質變,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社會投下不可限量的影響

 台灣在資訊相關科技上,已有了良好的基礎,應該繼續發揮台灣的科技優勢,積極運用在資訊傳播、通信科技的突破更新,以建立高效能的政府、提昇產業競爭力、建構資訊化優質社會,朝「科技數位島」的目標邁進。「科技數位島」理想一旦實現,台灣再創本世紀經濟發展高峰、以數位化面貌提昇國家整體的全球競爭力,將指日可待。

 具體作法包括,透過寬頻建設與e化政府提高政府反應速度,創新政府服務。透過e化產業提升台灣企業之國際競爭力,透過e化社會,創造優質便利的生活環境,吸引全球人才進駐。唯有打造台灣成為世界一流的e化國家,從資訊硬體製造大國提升到資訊應用大國,才能讓台灣成為知識經濟下的贏家。

 (五)、確保國家永續發展

 長久以來國人過度重視經濟發展,忽略對環境生態可能衍生的負面效應。因此,未來在推動科技發展、以科技引領國家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同時,台灣也必須扭轉以往專重經濟開發的偏差,強化攸關生活品質與生態環境的建設,並選擇高科技、低污染、低秏能的產業為發展重點,方能達成兼顧經濟發展、社會公義、環境品質的「綠色矽島」國家建設願景。

二、結語:

 我們期待十年之內,台灣的科技發展已可與其他已開發國家並駕齊驅;在學術研究方面,台灣也能建立世界級學術環境,在某些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大學及研究機構能成為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之主要來源,使我國成為亞太地區的學術研究重鎮,並能有效率地將研發能量與成果投入產業發展。在產業技術方面,持續發展原有高科技產業,透過創新研發帶動整體產業轉型與升級,十年內知識密集型產業值佔GDP 60%以上,打造台灣成為亞太高科技產業研發、製造及服務中心。國人的健康、居住、交通和環境品質因科技的發展而大獲改善。國民的科技知識水準與人文素養普遍提高。形成高科技產業聚落的科學園區更進一步轉型為研發設計園區,引領台灣往高值化產業的方向發展。

 台灣天然資源較為缺乏,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強調個人尊嚴的社會價值與政府積極引領科技研發、知識創新的政策方針,將使我們相信:台灣人民皆得在新的世紀中合理分享科技發展所創造的經濟財富與生活品質,並在新技術與全球化的浪潮中成為國際科技社會的先進者。

 

//www.southnews.com.tw)

(http//www.southnews.com.tw)

©Copyright 2000.08 - Southnews.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