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終極統一」的「馬統」,主張「增加文言文比例」的「余光中」,兩者看似無關,其實大錯特錯。「馬統」與「余光中」,兩者互相呼應,都是2008棋盤上鬥爭的「棋子」。
以余光中為首的政治打手,堅持認為減少學習文言文是學生國文程度低落的原因,被台灣國社會主流意見與教育部否定後,最近又跳出來挑戰一次,在反台媒體助威下,竟能再掀波浪,真是匪夷所思。
我認為台灣國「否定派」太客氣,也太消極了,應該就現實生活的理由來積極反擊。這個命題焦點不是本土與非本土的意識形態之爭,千萬不要被「余光中」誤導了,如果陷入一場意識形態混戰,余派雖敗猶勝,他們的政治目的就是要成功地務虛領導政治議題。
中國國民黨不認同台灣,「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從來是意識形態僵化、瞎掰、死纏,拙於務實領導政治議題,在野後,努力學習擅於此道的民進黨,雖然「畫虎不成」,但仗恃反台媒體仍能製造輿論混戰,迷惑人心,也在務虛領導政治議題上,花拳繡腿一番,博得自家人些許掌聲。
「余光中」深知,台灣國內統獨之爭,被統派必敗無疑;本土與非本土的意識形態之爭,正是統獨之爭失敗後的巧妙轉移。「余光中」冷飯再炒,時機絕不突兀,目的在圍「杜」救「馬」,馬統惹禍敗陣之後,余派匆促配合反台媒體,企圖轉移統獨之爭;馬英九312繼而哀鳴「統獨休兵」,懇求「拚生活」了!
被統派馬英九在台灣倡議「統獨休兵」是最不道德的,為什麼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倡議「統獨休兵」?馬統在台灣敗了,倡議「統獨休兵」,是以退為進、轉戰境外的權謀,因為在台灣倡議「統獨休兵」,結果必然是「台獨休,中統不休」,還是另類的「獨休統不休」,馬統仍可反敗為勝,台灣人千萬別中了馬統的陽謀奸計。
要「拚生活」?大家都贊成!議題正好回歸現實生活的理由之爭,國民教育本質是「生活教育」,語文教育本質在於「現實生活的運用」,「現實生活的語文」是白話文,不是文言文,國民教育的語文教育本來就應該教的是白話文的表達與寫作,不是文言文的表達與寫作。
更進一步,白話文內容反映的是現代人的現實生活,文言文內容反映的是古代人的古往生活,就思想、觀念與行為的教育養成而言,學習白話文符合現實的需要。要求使用白話文的現代人學習文言文,不就像要求使用文言文的近古人去學習遠古人使用的甲骨文與鐘鼎文一樣?
就算余派之說可以成立,增加文言文學習有助於學生國文程度的提高,但是,有助於學生國文程度提高的方法很多,為什麼非要僅此一端增加文言文學習不可?增加白話文學習也是其中之一,那麼,熟重熟輕?根據上述理由,恐怕結論是文言文學習應該減了再減,甚至全部剔除吧。
我曾任國民中小學國語文教師,我親身體驗到,身教重於言教,社會上普遍不重視語文教育,才是學生國文程度低落的主因。大人不重視語文,如何教小孩重視語文?大人大都不讀不寫文言文,如何教小孩讀寫文言文?大人活在現在,如何教小孩活在過去?大人大都偏重理科,如何教小孩不偏重理科?說得到,做得到?多唸幾篇文言文就能提升國文程度?「余光中」鬧了21世紀最大的世界笑話!
其次,學生國文程度低落的原因在於教學領域,除了師資訓練之外,方法訓練上,如果減少或踢除文言文,專心白話文學習,師生擁有更多時間專精訓練,才有助於學生國文程度的提高。如果這樣專心專精,學生國文程度還不如預期,竟而增加文言文的負擔,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更糟糕嗎?不會妨礙學生國文程度的提高嗎?
所謂「矯枉過正」,我們必須反對台灣國的「余光中」,嚴正地控訴:時地不宜!強迫增加學習中國文言文篇數者的決策者才是台灣學生國文程度低落的元凶!
余光中是有「血滴子」前科的,他曾經挾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政治勢力搞政治鬥爭,鬥爭台灣文學(鄉土文學),鬥爭台灣文人(鄉土文學作家),結果敗下陣來,害人不成。如今,余光中本性難移,不知悔改,公然反胡(適之),要21世紀台灣人跟他一樣活在20世紀以前的古老中國,當然非要再敗一次不可了。
余光中是何等聰明的「鬥魚」?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當然志不在此,顯然意在「自甘墮落」為政治鬥爭的棋子。這種鬥爭,雖然敗絮其中(人格瑕疵與文壇污名前科纍纍),但是,金玉其外(媒體吹捧、政治加持、文名光環更大了),水漲船高,創造偉大的(大中國主義者)利用價值。
「政治詩人」余光中,利用台灣文人之後,食髓知味,「政治教授」余光中再度利用台灣學子,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妄想犧牲他人,成就自己,給文學界與教育界留下了最壞的示範。中國黨在!余光中在!在朝在野一個樣!但是,民主化、自由化後,余光中將隨著中國黨從神壇上滑落了。
不幸的是, 政壇的馬英九特務,文壇的余光中血滴子,類此蔣家遺孽,反客為主的唐山客,活在迴光返照的黨國餘暉裡,走在21世紀台灣國的土地上,滑落人間的他們,至今仍然「忘了我是誰」,有志一同,努力為歷史與故國的政治「拚生活」哩。
唐山客這種拚勁,真的是「其情可憫,其行可誅」。然而,反躬自省,「拚生活」的台灣人所最缺乏的,不也正是這種政治「拚勁」?外來唐山客有名「余光中」,在地台灣人有名「李旺臺」;但是,按照人口比例來看,「余光中」滿街走,「李旺臺」太少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3.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