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客通常稱呼「國父 孫中山」,這是非常諷刺的,「國父」當然指的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唐山客最是仇日恨日,因為日本侵略過中華民國;而「中山」正是「日本名號」,唐山客又最愛稱呼「中日連結」的「國父 孫中山」,這不是很矛盾嗎?
唐山客通常稱呼「國父 孫中山」,本來沒錯,按照唐山禮儀,一般名人或小有社會地位的,他人只可稱呼其字號,不可直呼其名,否則是「大不敬」的。但是,孫文本號「逸仙」,唐山客不使用這個唐山語,卻愛用日本語「中山」別號。
又,唐山客喜歡稱呼「蔣中正」,討厭台灣人與國際人士稱呼「蔣介石」。「中正」名也,「介石」字也,其實唐山客的稱呼是錯的,台灣人與國際人士的稱呼才是對的;蔣是何等偉大的名人?按照唐山禮儀,唐山客直接稱呼「蔣中正」,真的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奇怪的是,蔣見怪不怪,唐山客稱呼「蔣中正」也「樂此不疲」。據說原因是:「中正」與「中山」有「連結」作用,象徵權力或法統上的孫蔣世代繼承,果真如此,為了一己私慾,「中正」可以連結「中山」,「唐山」可以連結「日本」,而唐山文化的傳統禮儀也可以棄之如敝屣!唐山客對日本的國仇家恨也可以忘得一乾二淨!這不是更矛盾了嗎?
台北縣烏來鄉日治時代高砂義勇隊紀念碑事件中,唐山客周錫瑋不能容忍日本語碑文(當時流通文字),必欲去之(歷史真相去得了嗎?)而後快。這不是孤立事件,例如,台灣國內寺廟古蹟的留字,有「昭和」紀年的,都被中國國民黨塗銷。
回顧台灣史,台灣人彷彿第三者,只能旁觀:中華民國塗銷日本,日本塗銷清朝,清朝塗銷明鄭,明鄭塗銷荷蘭,荷蘭塗銷西班牙。台灣史就是一部塗銷史,塗銷史就是殖民史,殖民史就是台灣人主體尊嚴的傷害史。
殖民者破壞古蹟,塗銷留字,就像更改路名、地名,後來的殖民者就能否認前面的殖民者歷史?唐山客周錫瑋這種做法與日本殖民統治,兩者有何差異?台灣人最痛恨的就是這種殖民主義的心態。
請問唐山客周錫瑋:難道歷史教科書裡所有的日本名字與名號「中正」與「中山」都要塗銷嗎?如果不這樣做,唐山客互相矛盾的心態與做法,本身的「困境」何以自解?難道被統派稱呼「蔣介石」,就是向獨派看齊、認同台灣了嗎?
其實,事情沒那麼「嚴重」,我願意為唐山客「解困」。「解困」之道很簡單,就是分析孫文與孫中山是兩個人。「孫文」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是自由人,地球人,取日本名號的人,與日本人為友的人,接受日本資助力助革命的人。
同樣的,蔣介石與蔣中正也可以一分為二:「蔣介石」是「中華民國國府主席」、「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唐山抗日領導人」;「蔣中正」是自由人,地球人,取日本名字的人,與日本人為友的人,留學日本的人,師承日本軍事的人。
同樣的,台灣人為了國際化的理由(例如辦護照),年輕人為了崇洋媚外(或世界化),雖然被動或主動取英文姓名,但是,未必就是喜愛英國文化、認同英國、想做英國人,也不妨礙他們愛台灣。就像被迫取漢姓漢名的原住民、被賜取漢姓漢名的台灣人,也未必就是漢人,未必就是喜愛漢文化。
同樣的,唐山客可以不是唐山客,一個是「孫台生」:誕生在台灣的人、成長在台灣的人,認同台灣的人;一個是「孫唐山」:自由人,地球人,取唐山名字的人,與唐山人為友的人,喜愛唐詩的人,等等。
唐山與日本可以為友,「孫文」與「孫中山」可以為友,「蔣介石」與「蔣中正」可以為友;唐山與台灣可以為友,「孫台生」與「孫唐山」可以為友。當唐山與日本之間,戰爭不幸爆發時,「蔣介石」可以對抗「蔣中正」,何矛盾之有?若唐山與台灣之間,衝突不幸發生時,「孫台生」可以對抗「孫唐山」,何矛盾之有?
大矛盾的是,唐山客不認同台灣;小矛盾的是,唐山客反客為主,還把台灣當成殖民地。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3.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