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櫥窗社會議題政治修理站首頁

設立國家級的台灣戰爭紀念地


/曹欽榮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正在寫一篇以博物館和歷史記憶關聯性的論文〈博物館製作戰爭的文化記憶〉,首要目的是紀念許昭榮先生,他浴火的地方是他和許多無名台籍戰士的紀念地。這樣的地方恐怕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個以這種方式推進的戰士紀念地!

 摘錄未完成論文草稿幾段分享:

 蔡總統於2016年11月5日以三軍統帥身分親臨高雄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出席「征戰屬誰,追思紀念台籍老兵秋祭活動」。公園內第一次出現三軍隆重儀式,「國家」象徵性對比於主題館外牆上的「三國」戰士圖像、許昭榮小小紀念牌等公園各式立碑。反射公園和主題館曲折的設立過程,社會對戰爭記憶的模糊印記。在台灣,「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常常成為博物館的戰爭相關展覽、出版品的質問主題。

 對應於全球大型戰爭館內外,充滿國族英勇形象、各式武器、莊嚴慰靈空間;而主題館的展覽、留言,卻存在著微妙的遺址效應:想像高雄作為殖民地主要的台籍日本兵出征港口、戰後被送往中國內戰的台籍國民黨軍、長期冷戰下徵兵被送往金門的「國軍」。

 高雄望海象徵的遺址不只一處?為什麼在城市偏遠地方紀念戰亡者呢?再想像一位年邁戰士許昭榮晚年四處奔波,好不容易爭取到紀念戰士望海的地方,從廢棄的海岸地建設至今。

 當觀眾看到許昭榮外孫女寫的留言:「親愛的外公,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但您的模樣在我的心中依然鮮明。有一群人持續地在為台籍老兵的歷史努力著,您一定要繼續保佑這些人,讓他們可以將您的遺志和理念傳承下去。請不用擔心,姨婆、媽媽和小媽,我們會照顧好的。」

 真誠話語,令人駐足沉思。台灣的戰爭紀念地為什麼是這裡?不是在「國家」廟堂?許昭榮生前如何極力爭取紀念地?他為什麼必須這麼做?

 出現這樣的建議:在國家級人權紀念地白恐綠島紀念園區,設立許昭榮及台灣兵的象徵紀念物,似乎順理成章;一方面考量歷史中的個人生命連續感,一方面思考海洋的歷史想像,觀眾來到紀念地聯繫著二戰時期許多台灣兵戰亡於南洋各地,他們因此更深入理解戰後228、白恐的影響。

 白恐受害者劉佳欽曾經幾度親自到南洋各地祭拜台灣兵亡靈,他積極建議綠島園區設置撫慰經歷戰前後世代的戰亡者紀念物。

 正在進行轉型正義的台灣,2019年是特別的一年。10年前,高雄戰和公園主題館落成;30年前1989年4月7日鄭南榕自焚,20年前鄭南榕紀念館開放,台灣往民主自由化前進。70年前二戰後的1949年前後,國共兩黨在中國內戰,上萬名台灣人浴血殞命他鄉,生死不明。天安門六四30周年剛剛過去之際,香港發生接續性「反送中」抗議活動,歷史將記得這些日子。

 個人爭取自由和國族的爭鬥,還在進行中。《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作者林慕蓮,提出警訊:「國族」特意改變整體記憶、壓制個別記憶。

【附錄】【被遺忘的歷史】錯亂時代下的台籍老兵自焚者:許昭榮



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