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承甫那篇沒有屈原的文章【連結】,引起不小討論, 民俗亂彈每次只要是有顛覆性的觀點,尤其是涉及批判黨國教育的文章,就會有些「超越理性」或沒深度的惡意攻擊,一下問候人家學校,一下子問候人家祖先。
這種不明究理的「文化撞牆」現象,一方面顯現臺灣根本還沒思想上的民主化,遑論有能力「去威權化」「去中國化」,更何況端午節「去屈原化」目的根本就不是要「去中國化」,而是真真實實地面對民俗田野,我們得明確地知道台灣受到中國影響多少?深淺變化何在。不能憑空杜撰一套文字說詞,就能說這是台灣民俗、這是中國民俗。
好比南屯木屐競走,很多人習慣看到木屐就高潮,聽到穿山甲就是本土,殊不知,南屯這項民俗最早的原始面貌,極有可能與平埔族賽跑型祖靈祭有關,最早根本不是叫做穿木屐躦鯪鯉,而是走標。
穿木屐躦鯪鯉反而是漢文化取代原住民族文化過程的「文化襲奪」,如果木屐競走是台灣民俗,那走標是什麼?其實必須檢視深層的文化發展脈絡,我們才能有辦法思考何謂「台灣民俗」。
當然,網路的特性,我們很難去要求各種不同知識背景的理解,甚至期待閱讀「結果」都能達到文字書寫時的預期目標。所以,促進對話與討論很重要,努力多寫,夙夜匪懈討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也能跟那些「阿沙不魯」區別出程度來。
承甫文章寫「沒有屈原的故事」,是根基於臺灣民間傳說中一直都沒有屈原的事實,他不足的地方,其實有其他文章可以補強。文人書寫屈原故事與端午節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基於文化傳承,恐怕是賣弄書袋。而國家機器利用單一詮釋系統來限制節日想像,這當然就是一種文化霸權,是為了彰顯意識形態,凸顯官方民族主義的做法。
坦白說,我的碩論就是因為端午節具有民族主義議題的價值才寫,所以,我很關注屈原在台灣的誕生,基本只要有屈原兩個字的文獻,包括古典文獻我幾乎都讀了,只要台灣出現跟屈原有關係的地方我都去了。
除了上面談到有人說那篇是在去中國化,甚至列舉士林屈原宮說屈原在民間社會裡面的影響是自古皆然,其實根本搞錯方向。
台灣民間與屈原最大的關係,根本不是在端午節的認識,也不是對屈原本身的崇敬,比較重要是對水仙尊王【註】信仰的寄託,屈原宮是戰後政治勢力參與其中才改名的,水仙尊王變為屈原的過程,也有御用學者的勢力參與。
至於有人謊稱彰化有屈原後代,並有一間屈原廟,這根本也是亂講,我親自訪問過寶廍里的屈姓族人,這起誤解完全是聯合重工的媒體操作,一來當地根本不是自古祭祀屈原,是有一次屈姓族人跟地方廟宇去南部進香,發現水仙尊王姓屈,才分靈祭祀,每年也不是在祭祖,而是過爐吃福,當地根本也沒有屈原廟。
或許,台灣民俗研究至今遲滯不前,就是拘泥於中國古典文獻太久了,從來不好好地踩在這塊土地上,好好地做些紀錄與訪談,當然,文獻真的很重要,不過從泥土裡長出來的民俗,恐怕還是得腳踏實地的訪談與深入其中,才能穿越古今,不至於淪為空談,而有所收穫。(轉載自溫宗翰臉書)
【註】:
水仙尊王只是一個集合的統稱,不見得是屈原,也有大禹、伍子胥、項羽、奡等等,我遇過很多地方的廟宇都是當地人去問學者,或是自己查閱資料,才把水仙尊王改名∼,但也有些地方的水仙尊王,根本是水裡挖掘起來的先人,甚至是沒有名字沒有形體的一張紅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