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政治修理站首頁

台灣的博碩士是否滿街跑?


/摩卡壺

 分享 Windows LiveGoogle pluk


參與本議題討論

 

 

 今天無聊到內政部網站查了個數字,目前台灣15歲以上人口,截至2015年碩博士學歷共計1,299,932人,相當於130萬。

 接著交叉比對央圖所典藏的台產碩博士論文分別數量,並扣除掉已有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數來當成最高學歷為碩士的論文數(避免重複計算碩士數量),從民國45年至104年這六十年間,碩士論文總數量為89萬1,463本,博士論文總數量為5萬8,589本。

 利用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配合央圖碩博士論文交叉比對的好處,是可以清楚知道台灣這60年來所產的本土碩博士比例約多少;因為教育部協同央圖規定,凡是民國45學年度以後,在台灣取得學位的論文通通必須電子化為資料庫,無一例外。

 至於剩下的34萬9,880差額,我們暫時只好把他視為取得國外學歷的「碩士+博士」人口總合(包括中國學歷)。

 博士學位的成長是還好,幾乎沒什麼激爆點,但碩士人數就成長得相當驚人,其中最引人側目的「驚人成長點」是在民87-88年開放「碩士在職專班與EMBA」開始,這一屆大約在90-91學年度畢業,當年碩士畢業生立即翻倍(從以往的平均每年15,000人翻倍到將近3萬人)。

 緊接著,各大學院校就廣開持有工作證明3年以上為同等學歷即可報名的在職專班,提供已工作多年的社會職人可以到校進修學位,加上一些新開系所的一般碩士生,從96-100這幾年的碩士畢業生再度翻倍來到每年大約6萬上下,接著就維持這數字左右到103學年度。

 博士則維持在2000-3000多游走,變化不大;其中差距最為懸殊的是民95學年碩士產量為博士產量的24倍多(50,441比2,093),剩下歷年大約都是平均在18倍左右,所以,若以這個母體均勻分配比例來推估目前全國碩、博士總人數,應該分別為(在總體130萬人當中):
 持有碩士學位的總人數為123萬1,600人(ps. 123萬/130萬,台灣每萬人當中有534位碩士);持有博士學位的總人數為6萬8(ps. 6萬8/130萬,台灣每萬人中有29位博士)。

 這是指目前全國總人口15歲以上,只要是持有我國國籍且還活著的通算,並包括持國外碩博士畢業證書者。

 若把博士全都假設為在大學擔任教職,目前全國為159所大專院校,平均每校可以分配到427博士教師,數字雖稍微偏低但還算合理,顯然還不到新聞媒體或網路傳言所說「博士滿街跑」或是「麥當勞招牌掉下來就砸死一位博士」的地步。

 若再以全國目前大一到大四,平均每一年級人數約27萬,共計108萬;碩班合計6萬X兩個年級12萬,進修班不計,博士班也暫時不計,那總數有120萬學生分配給6.8萬個博士教師,師生比為1比17.65,並不是很理想的博士教師與學生比。

 (PS. 104學年度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博士產出950個,碩士產出9,263個,因為目前為畢業季,全體今年畢業生暫時尚未上傳完畢,但若照現在已經六月多還這種進度的話,今年碩、博畢業生產量應該會減少滿多的)。

 故台灣目前15歲以上的學歷分佈每100人當中有:(擁有台灣國籍——持國內or國外——文憑者)

 博士 0.29 - 0.3人
 碩士 5.34人
 大學 22人
 專科 10.5人
 高中 7.4人
 高職 19.5人
 國中 10.9人
 初職 0.19人
 國小 10.75人
 靠自修識字者 0.25人
 不識字 1.24人
 其餘11.63人為未滿15歲人口。


 至於台灣的教育是否「長期務虛,不務實」,是否把「辦教育,當成高裝檢」?我覺得教育單位只是被動角色,真正的主動角色是社會風氣。

 過去,台灣社會工作風氣重視學歷,如果社會工作沒這種價值觀,縱使學校再怎麼廣設系所名額都沒用,因為根本就沒有人會去念,因此,是社會觀念跟力量逼迫教育單位這麼做,教育單位幾乎是被動答應。

 回到前面所提到的,民國90年代開始出現第一屆EMBA畢業生,那時的EMBA全部清一色都是企業大老闆或事業有獨特成就的專家在念,年紀普遍都很大,且非常優秀,整個言行舉止與修養態度也讓人非常尊敬,沒有三兩三在當年是無法進EMBA的;至於一般人就是乖乖去擠一般生、參加擁擠不堪的一般碩士生入學考試。

 收了兩三屆EMBA以後,台灣整個環境的大老闆或高階主管們也幾乎都念完了,若要從業界硬擠出學生來就只剩下職員,這時大概落於民92-93年代,突然間開始大量出現很多年輕的企業基層主管或職員,為了工作升等需要而到學校進修,或是政治人物為了從政資歷而來拿學位;而這一批人對於學歷的渴望程度異常高昂,遠勝過古代的士大夫。

 雖不管念啥都同等稱為「碩士」,但其中從台北大學EMBA生首先發難,要求教育部與學校給予他們的畢業證書樣式必須改成跟一般碩士生一樣,但那時教育部並不答應,因為EMBA不屬高教司管轄,而僅是大學自治的一環,故學位證書樣式決定權在於各校。

 有了教育部這項解釋後EMBA生對於畢業證書的格式要求瞬間拓展到全國各大學校,網路上也一片激辯,有人主張EMBA的入學與修業規定完全跟一般生不同,因此,不應該採取一般生畢業證書字樣。當然EMBA生也反駁大家不要那麼市儈只看重學歷,結果被網路上吐嘈既然呼籲不要看重文憑,那幹嘛還汲汲於要求教育部修改畢業證書格式,顯然口是心非。

 但EMBA的社會or政治力量終究很大,來自社會各領域,最後幾乎全國在職進修生的畢業證書均被迫改成與一般生相同,看不出究竟是日間部碩士還是在職專班,但若是會分辨的人還是可以從證書編碼上判斷出來。除了商管院的EMBA以外,理工院也很多在職專班,不過理工院這部份是滿強的,沒話講,至少會有專利產出。

 結果變成近10年來用同等學力報名在職班的意願遠勝於考一般生,一般生漸漸沒有人想念,畢竟一般生白天必須上課無法工作賺錢,且報考資格與畢業門檻也比較高,文憑格式則是相同,因此,每年在職生的產出幾乎是數倍於一般生,這也讓教育部開始重視論文抄襲等「學術倫理」等問題....


2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