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 首頁

馬英九柿子挑軟的捏

──再論首都市長的嘴砲政治學


葉知秋


 繼「謝謝指教」、「震怒」、「依法行政」之後,我國的首都市長最近在他的「馬氏常用跳針字彙」裡面又多加上了一個詞,叫「不惜一戰」。

 看官們或許會覺得奇怪,首都市長不是一向以「溫文儒雅」自詡,怎麼會講出這麼強悍的字眼呢?原來,最近臺灣與日本為了經濟海域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一向自稱「愛國青年」、「保釣先鋒」的市長,面對日本人的「欺壓」,自然也要展現一下他的「民族大義」,否則難以對那些支持他的藍軍群眾有所交代。

 不過,強硬也好,軟弱也好,溫文儒雅也好,不惜一戰也好,市長的表現看似互相矛盾,其實一言以蔽之,還是只有一個詞彙可以形容,那就是「政治嘴砲」。

 我在「自欺偽善的嘴砲政治學一文中只約略提了一點嘴砲政治的特色,其實,嘴砲在中國官場中可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豈是區區兩千字所能盡述?

 言歸正傳,上一篇我們講到嘴砲政治的第一個特色,「口頭說得漂亮」,其實中國嘴砲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特色,叫做「柿子挑軟的捏」。

 嘴砲是一種政治秀,所以表演的意味總是大於實質;但是,政治畢竟和戲劇演出不一樣,一個不小心擦槍走火,就有可能弄假成真,到時候作秀的人變成騎虎難下,做不成堯舜還好,變成了亡國之君,可就糗大了!

 不要以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秀王之一楊廣,就是血淋淋的例子;楊廣本來想做一場華麗的外交秀,誰知韓國人不賣面子,臉皮拉不下來,只好弄假成真的去「征討蠻夷」,結果蠻夷沒有服王化,自己的腦袋已經被叛軍砍掉了...。

 所以,嘴砲不只是身段要做的漂亮,還要明辨發射的對象。

 自己惹不惹得起對方?自己這樣做,對方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反應不如自己預期,有沒有辦法全身而退?這些都是高段的政治嘴砲所要考慮的條件,而考慮的結果,往往得到一個最大公約數,那就是,政治嘴砲的目標,必定是那些「比自己弱或不會對抗自己的人(或國家)」。

 匍伏於君王膝下的臣民,每天勤勤苦苦,只求能夠安安穩穩的活下去,這些人最容易對付,只要「明君」一個「同甘共苦」的表演(最好再加上一道「輕傜薄賦儉約」的聖旨),自然就能讓他們感激涕零,跪地高呼萬歲了。

 至於那些餓到受不了,起來造反的亂民,不成氣候,派幾個五大三粗的士兵出去,砍幾個腦袋就鎮壓下來了;這些人也很好處理,只不過「明君」不能夠太冷血,要表現出一點哀憐百姓之心,所以「減膳,撤樂,素衣」個幾天,以示關心民瘼,也就夠了。

 以上這些都是中國的「明君」可以嘴砲擺身段的對象,蓋皇帝再昏再濫,平頭百姓也無力還手,所以嘴砲自然可以打得漂亮;然而,一旦遇到有能力把他們打到哭爹喊娘的強敵時,中國皇帝的嘴砲就像被強力膠黏住一樣,大氣不敢吭一聲了。

 在中國歷史上,打嘴砲打得最兇的,莫過於明代的皇帝了。

 神宗三四十年不上朝,滿清把明軍殺到落花流水,他也沒有一點意見,唯獨他派去搜刮百姓的太監被人民暴動殺掉的時候,他的反應很快,當場就「拒食」,以示「為國家法令遭受踐踏而哀悼」。

 思宗搞政治不及格,外有滿清劫掠,內則官逼民反,面對這種情況,他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減膳,撤樂」,以示「親民愛民」;另一件事則是發表「告全國軍民同胞書」,表示大明國堅定抗清的信心。不過實際上,減完膳,撤完樂,回到宮裡,皇帝繼續抱他那三百多個宮女,而秘密乞和的文書已經偷偷送到瀋陽市的強鄰手上了。

 今天,台灣首都市長的表現,和明朝的亡國之君其實也沒有兩樣。

 面對違法亂紀,隨意集會,任意佔用街道,污染市容的暴民,他不吭一聲,可是面對總統的兒子闖紅燈,他就忽然變得「很有原則」,「堅持開單」,彷彿維護法律的聖戰士一般。在外交上也是一樣,當對面惡鄰派出的代表要市長撤掉國旗的時候,市長乖的像小綿羊一樣,不讓一根國旗出現在惡鄰居的視線之中;可是,面對有著「非戰憲法」限制的鄰居,市長就忽然變得很堅強了,擺出大義凜然的樣子,高喊「不惜一戰」,和面對惡鄰居撤旗要求時的軟弱態度,實在是判若兩人。

 這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嘴砲政治下的產物。

 嘴砲只能對內,不能對外;只能討好軟弱的人,不能對付堅強與清明的人。它不會對政治造成太大的影響,然而也沒有什麼實際的貢獻。不痛不癢,然而看起來很漂亮,首都市長的嘴砲,正是中國官場文化虛矯的象徵。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6.23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