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 首頁

自欺偽善的嘴砲政治學


葉知秋


 日前看電視政論節目,自稱「史學大師」的立委李敖發表了這樣一段言論:「古時候的皇帝一怕天命變遷,二怕史家批判,所以發現自己施政有錯,無不下詔罪己,自承過錯;今天李登輝和陳水扁做了這麼多的錯事,卻連一點向人民道歉的言論也沒有,很明顯的比古代的皇帝還不要臉…」。

 姑不論李敖把專制君主與民選領袖相提並論的論點是否大謬不然,如果稍微研究一下中國政治史,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皇帝所謂的「罪己」,其實是一個滿有趣的政治小動作。

 在中國的君主專制體系下,所謂的「權力制衡」並不存在。不論是宰相或是諫臣,行使權力的來源都是依附在萬能的皇權之下,因此,中國的皇權實際上是一種不容質疑的最高權威,也可以說是有如西方中古世紀的教皇一般,「無謬」的存在。

 然而,即便是不容質疑的權威,仍然需要適度的粉飾,否則就會因為太過僵硬而導致崩潰(秦帝國是最好的例子),於是,漢代以降,中國的專制君主選中了儒家,做為君主專制的門面與包裝。以「聖君賢相」的理想為出發點,漢儒強調「天與人通」,主張「春秋筆法」,認為唯有以超自然的力量(天),以及超越時間的力量(歷史)相互配合,方能對君主的專權進行裁抑。

 然而,理想歸理想,現實歸現實。事實證明,儒家所提的這一套,非但沒有作用,反而成為了君主專制的幫兇,只因君主權力在手,臣下自然高呼堯舜,而歷史或是天命,都是可以透過宣傳,刻意營造出來的;結果,在中國的政治當中,如何把這種「宣傳」做得好,久而久之也演變成了一門官場的重要學問。這種學問,中國古人稱之為「身段」;以現代的辭彙來形容的話,我們可以姑且稱之為「嘴砲政治學」。

 嘴砲政治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口頭說得漂亮」。國家有天災地變的時候,君主要「下詔罪己」,向老天懺悔自己的過錯;經濟不佳的時候,君主要「減膳、撤樂」,以示與百姓同甘共苦;社會動蕩,百姓不安的時候,君主要「拒食」,以顯現體恤百姓痛苦,連飯都吃不下去的憂心。所有這一切都是君主「體察民心」的作為,也是儒家所謂「聖君」該有的態度;問題是,這些「聖賢秀」做完之後,人民的生活真的改善了嗎?縱觀中國歷史,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歷史上,「聖君」固然需要政治秀來「鞏固領導中心」,然而,暴君、昏君,更希望以不斷的嘴砲政治秀,來塑造自己「宛如堯舜」一般的形象。

 就以「罪己」為例,五胡十六國的胡君石虎,在聽說河北省大飢荒的時候,下了這樣一道聖旨:「 此政之失和,朕之不德,而欲委咎守宰,豈禹湯罪己之義邪!」

 大飢荒並非臣下的責任,而是自己有所失德所導致,這是多負責任的言詞啊!然而,石虎是個怎樣的君主呢?史書記載,他是個吃人肉,喝人血,橫徵暴斂,禍延千里的君王,所以所謂的「罪己」云云,不過是一次漂亮的嘴砲而已。

 又如南北朝時,陳朝的君主陳叔寶也曾經這樣的「罪己」:「朕日旰夜分,矜一物之失所,泣辜罪己,愧三千之未措」。

 皇帝每天晚上都擔心人民流離失所,一想到就覺得自責,夠有責任心了吧?可是,陳叔寶實際上是一個抱著兩個女人上朝聽政,晚上夜夜開party,喝酒唱流行歌曲的君主,當他在泡夜店的時候,也會想著「人民疾苦」嗎?所以所謂的「罪己」,又是一次漂亮的嘴砲。

 以上只不過是兩個信手拈出的例子,但是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已經可以發現,李敖所說的「深自反省」,不過是一種嘴砲與政治秀而已,而且,越是昏庸愚劣的君王,就越需要這種政治秀來掩飾門面。因為無能,所以虛偽;因為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所以才要一天到晚「罪己」,好杜悠悠眾口。這是一種自欺,也是一種偽善的包裝手法。

 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君主專制早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之中,然而,嘴砲政治學卻沒有隨著皇帝的消滅而壽終正寢;這一次,它穿上了西裝,梳起了油亮的髮型,擺出了「萬人迷」的姿態,堂而皇之踏進了中華民國的首善之區台北市。

 「深自反省」變成了「深表震怒」,「下詔罪己」變成了「謝謝指教」;然而,名詞雖異,本質卻沒有什麼不同。嘴裡說著對無辜生命的「哀痛」,人卻在晚會的邀宴上快樂的喝酒跳舞;強調自己「體察民意」,卻連一棟倒塌建物的賠償也不願輕易讓給小老百姓;看見百姓受傷,說自己感到「震怒」;結果造成受傷,鬧出事情的人,風頭一過,還是安坐在他的寶座上,什麼事都沒有。

 同樣是靠宣傳來包裝,同樣是企圖以小動作和嘴砲來瞞天過海,現代的電子傳播媒體,比古代朝臣那種「滿口堯舜」的宣傳更有效力,也包裝的更好,所以首都市長的滿口嘴砲,到了每個家庭裡也變成了「勤政愛民」的親和形象;然而,究其實質,號稱中年帥哥的首都市長,其實與抱著女人上朝的昏君沒有兩樣。

 昏君之所以昏,在於他們口說的漂亮,但卻與實際作為正好相反;市長之所以嘴砲,則在於他只會口頭的「震怒」與「謝謝指教」,但實際上卻不把小老百姓的權益放在心上。然而,我們的媒體卻不會計較這些,他們只會像一千年前昏君手下的臣子一樣,看見昏君出來就連連歌頌「堯舜聖德」;如果是君主專制時代,這樣的作為還有話說,但是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民智已開的時代,卻還有這樣上下一致嘴砲齊發的怪象,豈不可笑亦復可悲?

 是為記。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6.2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