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羅馬字教台語是負擔?

──回應中國時報二月二十日社論


/陳明仁


 首頁 政治修理站

 中國時報二月二十日社論中所指的傷害母語的台語教科書其中提到,語言教學擬先用羅馬字拼音教台語是增加學生負擔。因為另一方面,小學生由於英語教學方式的改變都用注音符號來學英文。文中所指無疑是說用羅馬字拼音教台語不僅是增加學生負擔,更指涉用羅馬字拼音來學台語就像小學生用注音符號來學英文的荒謬。

 殊不知兩者根本是不同方向與層次的問題。其更提到羅馬字拼音無法表現台語的平上去入等八種聲調的變化,而羅馬字拼音也是「學生最頭痛、老師最心痛、家長最陌生的」。這些觀點在在都顯示為文者對台語羅馬字拼音與台語教材的不了解與缺乏資訊。

 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沒有方言差異,但是,都有同一種拼音文字。該文更指出台語有方言及口音的不同,以至於師生及各地產生學習差異時會產生沒有一定標準的困難,殊不知這幾乎是各種語言中皆有的現象,即使是我們所謂的以北京話為基礎訂定的標準國語,難道就沒有嗎?而且該文又指出台語課本有所謂漢字使用不一致(所謂有音無字)的問題,但是,就我們所了解的台語教科書及相關資訊,在此認為有必要做一說明。

 用羅馬字來教台語,簡單、方便又有效。例如馬英九市長學習台語就是用台語羅馬字的課本,台北市台語教材也是用羅馬字寫的;前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處長金大友,他學了三個月就可以用台語演講,並且也曾以羅馬字寫過介紹音樂的台語論文。

 美國至少有十幾所大學,像現在美國的哈佛、康乃爾、貝克、史丹福及夏威夷大學等皆用台語羅馬字來開台語課程。日本有三套台語教科書也都是用這套台語羅馬字,都是非宗教性的。

 台灣羅馬字的使用開始於1860年代,台灣羅馬字的設計經過幾次修正後早在1917年醫學課本「內外科看護學」出版後定稿,在台灣有其文字地位,所謂文字地位就是它獨立於漢字之外,自成一系統。

 羅馬字是跨時間跨方言的文字系統。文字與標音的另外一個差別就是文字是跨時間、跨方言的書面語,標音只是表記語音的工具。在漢學傳統的心目中,漢字才能有跨時間、跨方言的溝通功能,拼音文字就沒有這種好處。台灣的中文系統學者習慣用國際音標記音,記下各方言的實音成為他們的專長,也就是將台語羅馬字定位標音的工具。

 拼音文字中的文字跟發音差異較大的是大家所熟悉的英文,所跨的時間長,所涵蓋的方言多而雜。例如英文的tea,原來的發音和台語很近(te,ㄉㄝ),後來發音變了,發音近於台語的「恥」(thi,ㄊ一),讀法因時間而變,但書寫法前後不變。另外就如美國德洲的英文,紐約的英文和加州的英文其發音並不一致,可是英文的寫法卻都一致。

 世界上漢人的頭一份民間報紙出現在台南(1885年),早於日本治台十年,當時的歷史記載採用當時的廈門音(接近當時的台南優勢音及現在的台北音),這種跨時跨方言的共用台語羅馬字,則可讓全台灣各地不同方言的使用。

 日本的假名曾經因標準語的時間變化而有所調整,但是一直是跨方言的統一書面語。台語的書寫如果一定要用漢字的話確有其困難,問題在於漢字採用字的型態,壓抑台語書面語的推廣和發展。

 從語言平等法的觀點看,這是對族群文字的壓迫,目前民間有不少適合閱讀的台語教科書與作品,例如大學台語文選,採用漢羅並用的方式,漢字固定的用漢字,無漢字者則用羅馬字,這解決了漢字不統一或有音無字,或受漢字誤導的情形。

 我們的問題是為何中國時報沒有提起這些有用的、優越的、歷史悠久的書面語,該報所提的母語教科書確有用字不一致、漢字太難等問題。可是,該報的兩個立場,不僅認為羅馬字無法表達台語的平上去入等聲調,更認為台語有方音差異,有教學上一致與標準的問題。

 事實上,羅馬字是可以用調號和數字標示來表達台語的聲調類別,該報明顯誤導了讀者,該報建議以注音為閩南語的學習法,但是,台語的標音用注音符號,至少有四套不一致,都能表達台語的標音類別,並且到現在至少有兩本規模不小的辭典,只是到現在為止,讀者有限。

 從現代教育的觀點來看,注音符號原本是為北京話而設計,並不適合台語及英法德日等語言,理由是這些語言皆有清音(無聲注音如/t/、/p及/k/)及濁音(有聲注音如/d/、/b/及/g/)的分別,可是北京話本身只有清音,無濁音,所以bye-bye會讀做「拜拜」,bin Ladin變成賓拉登,go唸做ㄍㄡ,這是各語言的發音系統不同的問題我們無意訴說誰是誰非,只希望把事實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羅馬字跟注音符號用在台語的真實差別而已。(陳明仁/台灣羅馬字學會會長)

 

相關文章

台語文界批駁中時社論的共同聲明

二月二十日中國時報的社論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