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20  中國時報

莫讓教科書繼續傷害母語

中時社論

    現在的小孩子要怎麼學母語呢?令人難以想像,他們用注音符號學英語,然後用羅馬拼音學閩南語、客家話。也就是說,小學生用ㄅㄆㄇ學英文,用abc學閩南語,好玩吧?夠扭曲吧?

    雖然是非常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台灣現世的語言教育!

    由於目前英文教學主流是採用所謂自然發音法,所以沒有拼音與音標,反而是在教閩南語的時候,多半竟採用了羅馬拼音。也就是說,為了避免學生負擔而試圖採用自然發音的英文教育,似乎並未和閩南語教育連貫,因而一邊是要減重,另一邊卻不顧一切的加重。

    這是什麼景象?難道教育體系真的分裂了嗎?為什麼同一種教育精神,無法貫徹在教科書的文本之中?

    我們無意批評羅馬拼音與注音拼音,何者較容易表現出閩南語的特性。閩南語的拼音爭執中,還分為好幾派,有採用羅馬拼音、注音、通用拼音等方式。何者較易表現出閩南語的文化特性,乃至於八音的味道,這是可以商榷的。但很顯然的是:羅馬拼音本身是無法表現閩南語的平上去入等八種聲調的變化,只能是平平的聲調而已,反而是注音法還較易表現聲調變化。

    這已經無關乎統獨,拼音法的不同也非關意識形態,而是一種語言如何準確被記載和學習的課題。何況,小學生在入學時,已經必須學習注音符號,為什麼不乾脆使用注音,作為閩南語學習的拼音法呢?或者任何一種較易學習的方式都可以。

    然而教育部卻採用讓小學生最頭痛、老師最心痛、家長最陌生的羅馬拼音。它所造成的後果是非常驚人的。就像任何一種強迫教育引起反感一樣,現在的小學生一旦被迫學習羅馬拼音,往往因這種拼音無法呈現閩南語音調起伏特性,而難以學習,再加上以abc來學閩南語,加重學習的難度,最後是讓小學生無法學習準確的閩南語。有些閩南語家庭的孩子,甚至為了學校所教的音調與家裡不同,而莫知所從。因為,閩南語本來就有好幾種腔調,所謂泉州音、漳州音、海口腔、北部音等,所有的閩南語字典,從荷蘭時期到日據時代,在調查閩南語時,都不能避免要注明漳、泉、海口音的不同,以有所區別。現在,誰有能力決定這麼多種口音,那一種語音才是正確?如果學校所教的與母親所說的不同,要以何者為準?

    許多小學生本來還是喜歡閩南語的,卻因為這種強迫式教學與羅馬拼音,而開始痛恨起閩南語來。這難道是教育部希望孩子學母語的初衷嗎?學習母語本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母語之美,而善加愛護,並發揚光大。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得到相反的效果。

    現在的問題還不僅在閩南語教育,而是連閩南語發音都沒有一定的標準,字的寫法也未定,因而學生所學的並非是一種標準字體與發音。現有的閩南語字典中,僅僅是發音就有許多種。要完成一本完整的台灣閩南語字典,就先要調查漳州、泉州、海口腔、北部腔等,再加以比對,始能準確記錄不同地方人民的各種語言。但這僅僅是初步工作。閩南語還分為官話(所謂讀書音)與一般口語音。同一個字,作為名詞是一種讀音,作為口語是一種發音。這種分辨可以看歌仔戲、布袋戲的唱文與一般口語不同而可知。再加上一般口語音還有各種腔調,增加了記錄的難度。

    這還不打緊,閩南語還有些是有音無字的口語,各家研究者用了不同的字,加以記錄;他們又都各有堅持,互相衝突,使字形與字義的分辨增加困難。在這些分歧之外,各家閩南語研究者還有各自的拼音方法,注音、羅馬拼音即是其中二大類。從調查、記錄到分辨字形、字聲、字義,都無法統一了,更何況要形成可翻查的字典。在展開閩南語教學文本前,至少先有一本可參考的標準字典,閩南語的教育才會有一個標準。現在,連最基礎的字典都未完成,字的形音義也未定,如何做小學課本呢?

    我們絕對贊成母語教育,但它應是一種樂趣,一種對母語的愛,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變成「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工具,甚至讓政治工具性凌駕在母語的文化性之上。那就不僅是一種悲哀,而且是對母語的最大傷害!

    如果當政者真的愛閩南語,那就先制止這種傷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