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登輝前總統相繼接受日本媒體、港系媒體壹週刊、TVBS和自由時報等的密集採訪,批評現政權對中國過度的單向投資,和建議制憲正名,引起各方的指責。指責的人都忽略了李氏對台灣戰後處理的重要角色。
二戰結束後,聯軍統帥發表「命令第一號」命令各軍區司令官接受日本軍的投降。在台日本軍的投降式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會場掛著聯合國大旗、和從右而左依次是英、中、美、蘇國旗。麥帥代表盟軍占領日本,待日本秩序恢復以後,即為日本起草「日本國憲法草案」,經日本貴族院審查後成為今日的日本國憲法。
蔣介石元帥代理聯軍占領台灣接受在台日軍投降,待秩序恢復以後,本來也是要和麥帥一樣,為台灣人民起草「台灣國憲法草案」,讓台灣議會審查後制定「台灣國憲法」。可是,蔣介石、嚴家淦、蔣經國未扮演「台灣的麥帥」角色。
第四代的李登輝在任中也來不及替台灣人民起草「台灣國憲法草案」,要等到下台以後,才要為台灣人民制憲正名,扮演遲來的「台灣版麥帥」的角色。
美國的台灣政策是建立在台灣的戰後處理機制上,而不是建立在中國問題的國共機制上。聯軍和聯合國反對中華民國的台灣占領軍機構在台灣建立任何形式的國家,占領軍機構只能扶持台灣人民建立台灣國並終結占領狀態或「被占領狀態」。
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就明確把占領軍的「台灣統治當局」和被占領的台灣人民「二個台灣」的權利義務分得很清楚。此即「中華民國當局」這個「台灣當局」的制憲被禁止,它只能助台灣人民制憲而不能自己制憲。很多人故意不去區分台灣人民和台灣當局的權利義務,是造成台灣制憲工作無法順利落實的最大原因。
李登輝卸任後才想扮演「台灣版麥克阿瑟」的角色助台灣人民制憲,現任的阿扁是第五代「台灣版麥帥」,最有資格幫助台灣人民制憲正名。重要的是台灣人民要制憲確認台灣國體制,而不是中華民國要制憲。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0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