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每一個行業都有屬於這個行業的專業,有專業才有能力可言。專業包括由學習所獲得的學問與技術,由實際工作所獲得的經驗,以及由探索、研究所獲得的新的學術、科技。比如水電工,必須具備各種基本的水電知識與技術,才有能力去承攬水電工程。
因此,經濟有經濟的專業,財政有財政的專業,金融有金融的專業,軍事有軍事的專業,醫生有醫生的專業,律師有律師的專業…,政治也有政治的專業。
一般公司行號或政府機構求才時,都會規定「相關科系畢業」,但是,從事政治的人要具備甚麼專業?卻少有人提及,因此,不知道要求從政的人員必須具備政治的專業素養,於是古今中外,許多阿貓、阿狗、蚊子、蟑螂、虎、豹、豺、狼,甚至魔鬼的兒子都跑到政治這行業來攪和,當然紛爭與戰爭不斷,社會怎麼不亂、人民怎麼會不痛苦呢!
道德就是政治人物的專業
那麼,政治人物的專業是甚麼?就是道德!如果規定沒有道德的人不能進入政治這一行業,天下就太平了。
民主時代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當然有權利這麼做。可是,一般人一聽到道德,都會覺得很玄,因為道德看不到,摸不著。比如風,沒有人看見風,但是,當風吹時,人看到樹的枝葉在動,就知道這是風的作用。道德就像風一樣,當它起作用時,人就可以清楚的看到。
道德要如何起作用呢?有話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句話需要一個前提:就是人要有道。因為人如果無道,他又如何弘道呢?因此,人和道必須是一體的時候,道才能因人而彰顯出來。這個人透過他的言行舉止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道的特質,道的特質就稱為「德」,這時人就可以看經楚道的作用了。道是本體,德是道的特質,兩者是分不開的,因此,合稱為道德。能夠將道的特質「德」表現出來的人,就是「世俗」所說的聖賢。
問題是人要如何才能和道一體,這個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透過修行才能和道合一,因此,修行就是政治人物的專業,具備這種專業,才有能力治國。
有道德的人不應從政的迷思?
自古以來有兩種正反不同的觀念:
(一)有道德的人不應從政:在《莊子》書中有兩個生命品味高尚的人,許由、瞀光。民間用這兩號人物編撰了一則讓後世的知識份子自命清高的故事,內容是:瞀光在溪的下游放牛飲水,看到許由在溪邊洗耳朵,就大聲對許由說:「你為何在那邊洗耳朵」?許由說:「堯要將天下讓給我,我聽了之後,覺得耳朵被污染,因此,到這裏洗耳朵。」瞀光聽了一面將牛趕走,一面向許由抱怨說:「你要洗耳朵為何不事先告知我,以免我的牛也喝了髒水。」
老、莊代表中國的道家思想,被不了解道的知識份子誤解為不滿現狀、不確實際、逃避現實、消極悲觀的灰色觀念。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出世為本:「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的小乘教義,和道家的言論相互交融,更讓人認為有道德的人不應該從政。
佛陀的教誨簡稱為「佛教」,是讓人進德修業,得以和道合而為一的言說,因為佛所表現出來的德行最高,連屬於「宗教信仰的神」都比不上。後世的佛弟子,為了表示對佛最崇高的敬意,加入了屬於宗教性質的禮拜儀式,讓純屬真理的佛教和宗教信仰糾葛不清(其實對佛最崇高的敬意是如法修行,不是搞宗教的儀式)。再加上耶穌的門徒用舊約的觀念誤傳福音,造成羅馬教會利用人民對宗教信仰的迷思,得以駕馭政治,控制人民的思想,被推翻之後,人民為了防堵宗教再度對人類造成危害,而主張政教分離。
於是,修道學佛有道德的人,被歸入宗教的行列,雖然他們擁有智慧、慈悲、無私、無為、諒解、寬容、捨己、公義、信實、盡忠負責…等等道的特質,因為人民已經習慣了錯誤的觀念──修行人不應該從政,而被排除於政治之外。持有這種修行人不應從政觀念的人,目前佔大多數,一旦有道德的人想要出來從政,謀求改變骯髒、醜惡的政治環境,就會被貼上「追求名利」的標籤。這種容不下有道德的修行人,也就是不歡迎具備政治專業與能力的人從政的社會,當然只有自食不安與痛苦的惡果!
有道德的人應積極從政才能救民救世
(二)主張有道德的人應該從政:孔子說:「學而優則仕」。置身在政治敗壞,社會混亂,鬥爭、奪權的世代,眼看人民因戰亂與苛政的壓迫,而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孔子積極的投入救世救民的工作,能夠在短期間就看到效果的就是從政,於是,他周遊列國謀求從政的機會,同時教導他的學生:學習有成就時,就要出來從政。
但是,孔子的政治專業不是道德而是「禮」,他把禮的行為規範誤認為道德。道的特質之一是「無私」,禮是「有私的」。在既定的社會階級下,被用來維繫各階級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禮。禮對統治階級錦上添花,給了許多優厚的特權與享受,這和道的特質「捨己」是相互背離的。比如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以議也」,但是,他自己卻是一位美食主義者;又比如孔子的兒子鯉死了,沒有錢買棺木的槨,弟子請孔子賣掉車子,孔子不要,並說:「根據禮的規定,大夫不可以無車」,於是,弟子替鯉買棺木的槨。這就是因為守禮而失去道的特質,捨己的德。這就證明了孔子不是一位有道德的修行人,只是一位有部分德行的守禮的人。
守禮讓人覺得有教養,道德讓人展現生命的真實情操
禮所重視的是外表的行為模式,給人的印象是有教養,有君子之風,但是,這個君子用溫良恭儉讓的的外表,包藏著一顆自私為己的心,過度重視外表形象的結果,讓人的真性受到嚴重扭曲(參閱《馬英九的傲慢、無情與偽善》一文)。道的特質「德」,相當活潑,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比如陽光造射在細雨濛濛的地方,天邊會出現一道彩虹;又比如風吹在大小不同的孔穴,會發出各種不同的響聲。底下引用一則佛教界相當有名的故事為例子,來說明道德的靈活性:
有兩位修行的師兄弟,來到溪邊要渡溪,看到一位也要渡溪的婦人,因溪水很急無法過去,師兄就背著婦人過溪,過了溪將婦人放下,繼續往前走。走了一段時間,師弟對師兄說:「男女授受不親,你為何背婦人過溪」?師兄說:「我早就將婦人放下了,你怎麼到現在還背著不放。」
不涉政治戒,有損大乘的精神
大乘佛法主張「在生活中修行」,而且只要不背離正法,也就是不捨眾生,不離菩提心(向道成正覺之心),就可以事事無礙。《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訪的對象都是大修行者,而且各行各業都有。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有當總統的、有經營企業的、有從事特種行業的、有地方的仕紳、也有出家眾。一位大乘的行者,看到社會的混亂、人民的苦難,是來自於政治的不公不義時,道的特質(慈悲)會起作用,為了讓人民離苦得樂,道的另一個特質(捨己)跟著起作用,自然會讓他關心、甚至參與政治活動(比如革命先烈),運用智慧替社會找出一條光明的路,並呼籲人民一齊來推動改革。
可惜這種事事無礙的大乘思想,在台灣因為一位有悲願,有修持又名聞國際的慈濟團隊的領導者,證嚴上人,設了一條「不涉政治」的戒律,而受到相當大的傷害。不僅她的信眾,功德會的會員,甚至許多知識份子與民眾,因為佩服她的德行,而更認為修行人不應從政。
比如三立電視台,大話新聞節目主持人鄭弘儀,(12/19)在節目中說:「政治是俗人的事,不是聖人的事」。俗人是自私、貪婪、不義的。俗人從政的結果,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假公濟私、玩法弄權,官官相護、官商勾結、利益分贓,與不公不義的諸多社會亂象。
只有有道德的修行人從政,透過無私、無貪、公義、有愛的德行,政治才能清明,政風才能清廉,社會才有公平正義可言,是人民幸福的最佳保障。一位節目主持人透過媒體,傳播錯誤的訊息給廣大不懂政治的人民,所影響的層面是多麼的大。
只細想想,慈濟功德會的組織與管理不就是政治行為嗎?而證嚴上人領導該會,不就是該會具有政治專業的政治人物嗎?證嚴上人之所以會因小失大,用不涉政治戒,只掃慈濟門前雪,不管國家瓦上霜(這是許多佛教團體普遍的現象),只能歸因於她所許的悲願的範圍太小,那就是只為了讓貧病的人得以無條件就醫。
建立公義的社會,是佛陀說法的主要目的
佛陀傳法的主要目的,是要讓人能提升生命的層次,進入真理的境界與道合一,使人能將道的特質展現出來,以破除當時波羅門教用業力與輪迴,所設計出來的不公不義的社會階級制度,可以說是一位社會的改革者。目前社會的階級雖已不存在,但是,因為缺乏政治專業(道德)的從政者,貪婪自私、玩法弄權,因此,不公不義的現象到處都看得到。
佛陀以正覺之尊,在當時站出來從事社會改革運動,為何今日的佛弟子,一談到政治,有如見到鬼一樣,避之唯恐不及。這不就等於間接鼓勵惡人掌權,為害人類嗎?古德有言:「山中無老衲,世間無將相」。正說明了修行人是最優秀的政治人才。因此鼓勵有道德的修行人,支持他們出來從政以正世風,是大家應有的認識。
今日的從政者透過權勢,制訂鞏固或圖利自己與財團的法令,不就等同當時的波羅門,用業力與輪迴的思想來鞏固、圖利自己的地位與利益嗎?苦悶的人民要求公平,要求正義,難道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解決嗎?俗話說:「顧佛祖,也要顧肚子」。在一個鬥爭混亂,人心不安,經濟不穩定的社會,要讓正法廣傳,又能被人接受,只有把握社會的脈動,勇於面對與承擔,將魔鬼的使者,從人類最重要的政治領域趕出去,才是大乘菩薩當行之道,才能實現佛陀的悲願,完成佛陀傳法的主要目的,那就是成就一個沒有對立的社會,也就是人間淨土。
耶穌也是社會改革者的典範
出生在以色列一個沒沒無聞的拿撒勒小村莊,耶穌所以能昭感世人,就是道借著耶穌,讓道的特質(智慧、慈悲、捨己、公義)得以展現的結果。他運用智慧,在他所傳的福音裡面,意圖引導以色列人民,脫離已經不適合時代需要的傳統觀念。這些觀念就是統治者「強迫」人民對神的信仰所遺傳下來的自大、排外、記仇、咒詛、報復、殺敵不能心軟。這些讓以色列人民生活在仇恨之中的觀念,對社會的進步與民族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障礙。
如前文所說「人和道必須是一體的時候,道才能因人而彰顯出來」。耶穌說:「道(父)在我裡面,我在道裡面,我與道原為一」。因此,他將道的特質諸如:認錯悔改、內心要柔和謙卑、不要專挑別人的缺點、寬容、饒恕、愛仇敵、為逼迫自己的人禱告、要愛人如己、不要有分別心,介紹給以色列人民。
因為以色列人相信上帝(神),因此,耶穌也將道稱為上帝。誠如福音所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個上帝和傳統的上帝(耶和華)不一樣。前者住在人的心裏,只要透過修行使心清淨就能見到(pure in heart shall see God);後者不住在人的心中,是靈界裏還有強烈喜、怒、哀、樂、愛、惡,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神靈。
耶穌稱當時為邪惡與淫亂的世代,他將造成這種現象的責任歸咎於掌權的特權階級(祭司、文士、法利賽人),他公然的指責他們的不是,稱他們是魔鬼的兒子,對於無助、受苦、流離失所的、甚至罪人,給予鼓勵、安慰、接納,並告訴以色列人民如何去建立一個沒有對立的社會,他將這樣的社會稱為天國。要建立這樣的社會,必須由有政治專業的人從政才有可能。耶穌就是一位具備政治專業的人,可惜他不被以色列人民所接受,反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懂政治學不等於具備政治專業
政治學的範圍很廣,有政治思想、倫理、社會制度、政府的組織、文官體制、憲法。如果為政者或學者不具備政治專業,那麼,他們根據前人或自己的政治思想與倫理,所建構的政府架構,甚至所制訂的憲法,都不會圓融。
比如儒家的政治思想「大學與中庸」,裡面談到道:「天命之為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儒家用人為的禮修道的結果,道的特質「德」反而消失了。正如《莊子善性篇》所說:「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雖然孔子在回答季康子問政時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但是,從統治者的私心所制訂出來的禮,本身就已不正,比如禮規定父子要互相隱滿錯誤,而統治者之間原本就是父子關係,後來發展成裙帶、師生、黨主席與從政黨員關係,互相隱滿錯誤的結果,就是官場上屢見不鮮的官官相護,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透過修行才能正確管理自己
引用孔子的政者正也,那麼,政治就是正確的管理。因此,政治人物必須先正確的管理自己,才有治國能力,也就是處理眾人之事的能力。要能正確的管理自己只有透過修行,淨化自己內心的雜質才有可能。這些雜質就是繞著自私的心,一直在運作不停的貪、瞋、癡、疑、慢、我見。當這些雜質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境(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在心中所產生喜怒哀樂愛惡的各種感受,儒家就用禮先將心中的感受罩住、壓下來,而後衡量這些感受的表露,是否合乎禮的規範(大大小小的規範有三千三百條),這就是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儒家的政治思想既以禮為中心,所強調的是「修身」而不是修心(淨化心中的雜質)。雖然運用禮的德目:三剛五常、四維八德來自我約束,但是,當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成員,大權在握的時候,承受不了誘惑,被壓抑的心開始反叛,因此,表面上溫良恭儉讓,滿口仁義道德,禮義廉恥,私底下所行的,卻是男盜女娼,違禮亂紀的事。三剛五常,四維八德反而是善良的百姓所遵守的德目。因此,禮教之下,讓一群溫順善良的百姓豢養著一群胡作非為的統治者。這種現象,正如善良守法的台灣人民,豢養著一群貪婪腐化,厚顏無恥,違法亂紀的政客,也維繫了台灣「表面的」穩定。
具備政治專業,能化解對立與紛爭
目前台灣的政治人物不修行,毫無政治專業可言,他們的內心是黑暗無明的,他們的言行舉止就是受黑暗無明的力量所指使。這就是為什麼政黨會惡鬥不休,立法院經常要上演鬼打架,一到選舉全台灣都會鬼哭神嚎,連小朋友都受不了,而說出了上帝的箴言:「政治人物死光光」!引用最近政壇所發生的事件,說明無與有政治專業的區別。
(一)、TVBS被新聞局長姚文智認為資本結構違法而遭罰,泛藍立委很不滿意,公然羞辱姚局長,稱他為「痞子」。因為兩人都缺乏政治專業,因此,當場對罵起來。如果姚局長具備政治專業,智慧就會起作用,只要運用一些國學常識就可化解紛爭。因為「痞子」可以有其他的解釋,痞是疒加否,疒是生病,否是沒有,沒有生病就稱為痞。子是對很有名望的知識分子的尊稱,如老子、莊子、孔子、墨子,因此,痞子是指一位思想健全又有名望的知識分子。如果局長有這種認知,就會對立委說:「謝謝您的讚美」。立委罵得高興,官員聽了也開心,大家笑成一團。
(二)、陳總統說胡市長會「銼起來」!國、民兩黨本來就是敵對的,敵對雙方互相謾罵、詛咒是人之常情。以色列的偉大君王這樣詛咒敵人說:「願他的後人斷絕,願他的兒女為孤兒漂流討飯,願他的妻子為寡婦,…」。胡市長可以幽默回答:「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病人,誰先銼起來還不一定」。但是,詛咒如同利箭,一旦發出必定傷人,所傷到的人卻是自己,這是因果必然的真理。奉勸那些自己做不到,又喜歡批評、謾罵別人的人,尤其是政評人士,要留口德,以免自傷!
道德有跡可循,可以當做行為規範,讓從政人員遵守
如前所說:智慧、慈悲、無私、無為、諒解、寬容、捨己、公義、信實、盡忠負責…,等等的德行是道的特質。古往今來有不少與道完全合一或部分合一的人,從他們的身上可以找到道德的蹤跡,將他們的思想觀念、處世待人的方法,做成行為規範,以認定道德的標準,能夠遵守這些標準的人,可以認定他們是有道德的人。比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住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釋迦摩尼將權位視為空中飛過的塵沙,將金銀財寶看成磚瓦石塊;聖雄甘地、喬治華盛頓、革命先烈、民主鬥士,所表現的自我犧牲,都是德行的表現。推薦符合道德標準的人出來為人民服務,就稱為選賢與能。
台灣已經受到政黨與政治人物的嚴重傷害,政黨政治帶給台灣的:是不公不義的社會,是民心的不安與苦悶,是人民之間嚴重的對立、不信與仇視。政黨在台灣已經成為國家與人民最惡毒的敵人,因此,只有人民將國家從政黨的手中要回來,制訂政治人物必須遵守的道德標準,真正的選賢與能,並且成立管理委員會來負責執行監督管理,用民主賢能政治取代政黨政治,才能一勞永裕的解決政治的紛爭,結束人民的悲哀與苦難,讓國家邁向人類最高的社會理想「大同世界!」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12.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