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修理站 政治修理站 首頁

馬英九的傲慢、無情與偽善


/老施

 馬英九當選國民黨的主席,媒體將他塑造成未來台灣的希望所在,甚至吹捧他是「天命所欽」,是政治道德的標竿,是大家共認的「好人」。但是,好人還無法消除私心,馬英九處理事情的風格暴露了他的人性裡有著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偽善與缺乏人性的光輝-愛心。」這個缺陷是馬英九必然走向敗落的致命傷。

 《莊子方子田篇》溫伯雪子說:「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意思是說:君子只重視「表面形式」的禮儀,如溫良恭儉讓,而輕視人性真實的美德,如關懷別人的愛心。這是因為在塑造君子的形象時,讓人性扭曲變形,甚至失去了發自於天性的美德,如惻隱之心,正如《莊子善性篇》所說:「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從底下馬先生的幾項作為,便可輕易的證明這個事實。

 一、921大地震事發至今已將近6年,雖然法院一再判定台北市政府,必須賠償中興大樓的受災戶,但是馬先生卻無視於中興大樓受災戶傷心、痛苦的眼淚,與苦苦的哀求,還一再的刁難他門,相信大家在媒體上都看到他們求助無門的哭訴。

 據說,馬先生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替台北市民看緊荷包。政府本應不遺餘力為民服務,因此災難發生時,應該主動為受災戶爭取賠償金,如果給太多,自然有市議會來把關。馬先生本末倒置,卻還大言不慚,想用替市民看緊荷包的美麗謊言,來包裹對災民的冷漠無情與自己的傲慢。

 二、但是在賠償三重市的水患時,因為他要培植自己的勢力,讓國王的人馬競選台北縣的立委,因此不經訴訟程序,就大方的把錢賠出去。自私的人總是用權力來服務自己。可見馬先生只是一位用溫良恭儉讓的外表,掩飾自私的好人。(和黑心的政客相比,他是好人,和無私的政治家相比,就如星星豈能與日月爭光。)

 三、受虐兒童邱小妹的人球事件,經媒體披露之後,馬先生初期的反應,一副若無其事、事不關己的樣子,因此媒體對他也加以撻伐。這驗證了馬英九披著君子的外衣,卻有著一顆「冰冷的心。」

 四、這次國民黨黨主席的選舉,馬英九陣營透過文宣,暗示王金平是黑金,但是他當選黨主席之後,又聲稱要馬王共治,那不就是表明要與黑金共治嗎?不沾鍋的人要與黑金共治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馬先生要利用王院長的剩餘價值。

 五、這次海堂颱風過境,台北市容被颱風吹得滿目瘡痍,清潔隊員負責盡職,搬運垃圾而汗流滿面,馬市長在店鏡頭前作秀,替其中的一位清潔隊員擦拭額上的汗水。那該擦的,是哀傷與痛苦之人的淚,馬先生不擦;那不必擦的,代表負責盡職與榮耀的汗水,他卻擦掉!在在都表示馬先生用偽善的行為,掩飾他那顆自私與冰冷的心。

 雖然馬英九外表的形象所刮起的旋風,會強烈吸納一些政治的投機份子,也會吸引與隨聲附合的群眾,但是馬先生內在的偽善與冰冷的心,如果不反省改正,在處理國民黨用惡法所取得的黨產一事上,為了保護國民黨的既得利益,會對所犯的錯誤開始圓謊,將更讓人看清他多年來所塑造的君子、好人的偽善形象,讓自己走入「政客的行列」,成為政治「騙子集團」(引新聞夜總會語)的一份子。這將成為馬英九走向沒落的開端。

 雖然馬先生被國民黨定位為2008年總統候選人的唯一人選,但是台灣人民數十年來,經歷了國民黨的高壓統治、腐敗官僚、黑金危害,與民進黨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改革謊言;又從政黨的惡鬥與議會的亂象中,看清缺乏理想只為爭執政權的黑心政黨與政客的邪惡真相;從諸多不安、失望與苦難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因此,有判斷能力的台灣人民所要的,不是一個外表裝飾美麗好看的政治花瓶,而是一位有道德(註)、有愛心、有智慧,了解人民的需要、體會人民的痛苦,能消除政黨惡鬥與亂象的政治家。很明顯,目前馬英九先生不具備以上的條件。

 註:《老子38章》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天下亂(法治時代括號文字係作者加入))」。由上可知,法離道德的領域還很遠。守法只是做人為政的基本條件,因為守法的人還有私心,還不能稱為有道德的人。

 要進入德的領域,就要有犧牲精神,要進入道的層次,就要無我。比如台中有一位老師,將五千萬的彩金全數捐給文教基金會;又有一位老榮民,將全部積蓄捐出來救災。這兩人都是有德的人。他們的德行,孔子都要自嘆不如,因為孔子還缺乏犧牲精神,只能做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正當的富且貴對他來說,就不再是浮雲了。

 孔子「正名行禮治」的思想,能夠維繫統治階級的天下,所以統治者賜封他為「至聖先師」,其實孔子只是好古守舊個君子,他所教導的是「君子之道」(見論語)。老子才是如假包換、無我的聖人,他所教的就是聖人治國之道。比如《老子49章》:「聖人無常心(沒有自我的意識形態),以百姓之心為心(才能了解人民的需要)。」

 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沒有一個是有道德的。要化解台灣的亂象,不是檯面上的任何政治人物所能做到,只有具備上述政治家風範的人,才有辦法。雖然他不是政治名人(非豪傑),也不被錦上添花的世俗所重視,卻被燒餅歌與推背圖推崇、尊敬為聖人。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8.09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