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首頁

美國的台灣政策有沒有、會不會「變」?


/黃俊炯

http://www.southnews.com.tw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一、前言

 最近,美國《外交事務》雙月刊(March/April 2011 Foreign Affairs)登載一篇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教授Charles Glaser的大作『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War?-Why Realism Does Not Mean Pessimism』,引發美國及台灣學研界呃關切及評論。

 該文建議美國「放棄對台灣安全的承諾」以換取中國之合作。Glaser專注於國際安全事務之研究、該文是節錄自他的新書《Ration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外交事務》是美國最具前瞻性、爭議性及影響力的外交事務論壇。自2005年來,針對台灣問題提出較敏感看法的大作有:
 1.Preventing a War Over Taiwan/by kenneth Liberthal,Brookings Institution(March/April 2005)。建議台灣與中國簽中程協議(20-to-30-year「agreed framework」)。
 2.Taiwan's Fading Independence Movement/by Robert S. Ross, Boston College(March/April 2006)。認為台灣獨立運動在衰退中。
 3.Not So Dire Strait-How the Finlandization of Taiwan Benefits U.S. Security/by Bruce Gilley,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Jan/Feb 2010)。認為馬英九正把台灣帶向「芬蘭化」。
 4.前面所提的「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War? Why Realism Does Not Mean Pessimism」。

 除 了上述四篇文章外,Ted Galen Carpenter, Cato Institute, 於2006年出版的《America's Coming War with China: A Collision Course Over Taiwan》,也建議美國不必對台灣進行軍事支援,但可出售防衛性武器。

 台灣人一向注意在台灣議題上,美國官方聲明的報導及學研界的各類看法、評論及建議。因此,擔心的是:任何在台灣主權安全議題上的發言及評論,是否有對台政策改變的暗示?而不利台灣。

 面對這嚴肅的台灣「核心利益」問題,台灣人不必過份恐慌、哀嘆與猜疑,不妨以平常心認真檢視美國的「台灣政策」有沒有、會不會「變」?而以自信來規劃適當的因應措施。

 本文將就美國的「台灣政策」提出一些看法。

 二、美國對台基本政策(三公報及台灣關係法)

 美國的「台灣政策」與「中國政策」相連。自1972年尼克森總統以來,經過時空變遷及7位總統,其基本政策無明顯改變。

 1972上海公報、1979建交公報、1982美中公報及1979台灣關係法(TRA),為美國政府常提的基本對台對中政策。再加上1982年的六個保證(Six Assurances to Taiwan)及1994年之台灣政策檢討(Taiwan Policy Review),形成美國處理台灣事務之基石。

 這些文獻構築了美國保障台灣安全的宣示,也滿足台灣的最低要求。因為以上宣示也有模糊的灰色地帶,台灣人自然不願見犧牲台灣主權之事發生。所以,嚴密追蹤台美中三角關係的演變是必要的。

 三、有無違反或侵犯基本政策

 ●1972上海公報:

 主要宣示為「美國認知(acknowledges)台灣海峽兩邊之所有中國人(all Chinese)堅持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之一部份。美國並不挑戰他們的立場,美國再確認關心的是台灣問題須由雙方以和平方式處置(reaffirms its interest in a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Taiwan question by the Chinese themselves)」。

 此聲明的不宜之處是用all Chinese,而不是Taiwanese and Chinese。目前為止,美國總統尚未承認(recognizes)台灣是中國之一部份。這公報選用acknowledge 及peaceful有深遠的政治含義。

 ●1979建交公報:

 只是簡短的建交公報,未提台灣。

 ●1979台灣關係法:

 主要闡明美國對台灣事務的立場,即維持台美兩方人民的良好關係,關切區域的和平與穩定,美中建交之前提是台灣之未來須以和平方式處理,提供防衛性武器及保持美國協助台灣安全的能力。

 原則性的宣示、讓做法上存有彈性。經過三十年,尚無明顯的違反事項。

 ●1982美中公報:

 主要有二點:美國無意願干涉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問題,將逐年減少對台軍售。

 從美國角度看,第一項做不到、第二項做了一些。

 ●1982六個保證:

 這是美國總統雷根私下向台灣的保証:美國會遵守TRA、在台灣與中國間不介入調解、不設定停止對台軍售日期、不會正式承認中國主權包含台灣。

 因為它不是公報、其效力不太確定。在當時具有安撫、不會出賣台灣之作用。

 ●1994台灣政策檢討:

 這是三十年來僅有的美國為了調整處理台灣事務而發給台灣的官方通告。

 內容偏重兩方事務的執行面:例如官員互訪之限制、參與國際組織、台灣駐美辦事處改名。美國在執行台灣事務時、並無明顯地違反此政策之事項。

 四、美國「非官方」的調整台灣政策建議

 美國官方的台灣政策是「維持現狀」:在政策面上,遵守「一中政策」與台灣保持「半官方」關係。在執行面上,台灣與中國之爭議須以和平方式解決;繼續軍售及維護台灣的安全。

 由於時空變化,中國三力俱增(經濟力、軍力及國際政治影響力),美國國力弱化。所以,學者專家就表達甚多意見,甚至提出解決台美中三角衝突之作法。但他們的看法也非一成不變,有些做修正或是不再提高見。其議論可簡單歸納為:「保台、棄台、觀望」。

 若進一步引申、則:
 1.有人樂觀的認為,中國的經濟起飛會帶動政治改革,也會遵守國際規範。
 2.有人認為,面對中國之強硬姿態,須要耐心不斷地溝通以換取合作。
 3.有人認為,中國極權蠻橫本質未變,必須以軍力優勢阻止中國之擴張行為。

 二十年來已証明對中國的幻想破功,須回到務實。互信基楚仍薄弱、合作程度低、競爭範圍擴大。妥協效果不彰,美國利益被浸蝕日趨嚴重,美國對台道義支持愈模糊。以上情境之發展也影響保台、棄台、觀望之接受度。

 五、「保台、棄台、觀望」

 保台派:保台符合美國國家利益,這是美國主流意見,國會及學研界持此立場居多。可再區別成「維持現狀」及「台灣獨立」。當然大多數接受目前維持現狀之政策。前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波頓(John Bolton)是極少數公開支持台灣獨立的。

 棄台派:如前面所提的學者Glaser 及Carpenter。

 觀望派:如Liberthal。

 中國之崛起及強硬姿態,讓不少學者改變他們對中國之期望,即不看好中國會調整它的世界觀及價值觀。因為數量龐大的互訪溝通對互信之建立效果有限,所以,美國之官研學商界已徹底體會出與中國正常交往非常辛苦。

 其結果是:原「親中」立場熱情消退,原「中間」立場也往對抗傾斜,原「謹慎」立場的反中情緒更加濃厚,原「親台」立場的更加反中。經過多年,務實看待台美中關係佔多數。觀望派已消聲、棄台派也衰痿。

 六、最近的美國學研界對台美中關係之重點評論

 『What if China Fails?』是Autumn 2010, Wilson Quarterly的專論標題。第一篇《The Case for Selective Failure》是老牌中國通哈彿大學教授Ross Terrill大作。他指出,中國之未來決定於四個因素:1.致力於提高生活品質,2.維護領土完整,3.維持共產黨一黨專政,4.超越美國在亞洲之影響力。

 前二項可能達成,後二項較不可能。中國之目標是領導世界,其情境是西方世界沒落、進入後美國時代、新全球秩序誕生。中國極權太久是不利美國的。

 第二篇《We'd Better Hope It doesn't》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David Lampton大作。他指出,美國之華爾街、經濟學家及情報單位各有不同的「中國失敗」(Chinese failure)情境解讀。三種失敗之現象是:1.經濟災難,2.政治制度崩潰,3.生態災難。大失敗出現之機會低,但任何失敗也對世界不利。他認為中國有調整應變的能力,不必寄望中國會失敗。

 AEI的Michael Mazza 今年三月在《The Diplomat》發表《Why Taiwan Matters》評論。回應Glaser之棄台論,他認為台灣之戰略地位比以前更重要。在中國對鄰國不斷加壓之際,美國必須表現出像一個可靠的安全夥伴。一個民主的台灣也會給渴望自由民主的中國人一些豉舞。若台灣被中國併吞,台灣就反而變成中國威脅美國及日本的重要基地。

 而同屬AEI的Gary Schmitt也於今年三月發表《When Will the Realists Get Real?》。他批評Glaser之論點,認為台灣必然會為了不被中國併吞而不惜一戰。姑息導致付出更高代價的戰爭,台灣比南韓重要,但美國為了保衛南韓而單獨加入韓戰。

 加入論戰的尚有:《Getting Real About Taiwan》by James Holmes and Toshi Yoshihara, The Diplomat, March 2011。他們認為將領土奉送給飢餓的中國是道德破產,是暫時性的手法。讓中國更有餘力干擾鄰國,日本加強軍備是必然的。

 在D.C.的美台商會會長Rupert Hammond-Chambers 寫《Time to Straighten out America's Taiwan Policy》,投書於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2011。從道德及戰略安全觀點,美國更不能放棄台灣。美國的第一島鏈防衛若少了台灣,則日本與南韓安全受威脅、逼日本發展核武。

 又AEI的Dan Blumenthal也在《Rethinking U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Taiwan》, Foreign Policy, March 2, 2011,批判Glaser之諸多論點。Carpenter對中國也不友善了,於今年二月發表《China's (Mostly) Soft Imperialism》。認為中國對鄰國軟硬兼施,是一種軟性的帝國主義行為。

 七、有沒有變、會不會變

 雖然美國對台政策有雜音,官方高層的談話也偶而出狀況,對台灣造成虛驚。但基本上是沒變的,執行實務時確有討好中國的行為,例如多次軍售都不順利、對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之活動不夠積極、對台美官員互訪冷淡等等。一些學者發表的較奇特之處理台灣問題建議並未發生作用。

 未來會不會變很難說。若中國變,美國的台灣政策也會調整。因為政策有彈性,所以,若中國採強硬姿態,美國之反作也必大。知名的學者Joseph Nye最近說,中國似乎過於自信,它的一些行為引發國際指責,中國最好不要誤判情勢。

 近幾年,中國倡導國際新秩序,以多軸心取代美國軸心,明顯地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所以,美國對中國的反感與日俱增,懇勸美國放下身段討好中國的主張愈來愈沒有市場了。

 八、結語

 從美國國家利益出發,必須保台。若碰到中國以強硬手段對付台灣時,不立即回應反擊而心存觀望。那麼,保台不力就形同棄台,則後患無窮。繼續對中國釋放善意,有時讓步,等於是慣壞中國,使中國更加貪得無厭。

 那些對中國心存幻想、提出解決台灣問題方法的人,是基於下述假設:美國與中國仍可培養互信;中國會以理性處理國際事務;中國尚未併吞台灣是美中衝突之根源;中國統治台灣後、美中敵對感就消失;中國沒有稱霸野心、東亞及西太平洋會相安無事的。

 事實上,美國立場較明朗,反而台灣立場有更多的不確定性。主要是自2008年馬英九執政以來厲行「疏美親中」政策,造成兩邊一片和諧安全的表面現象,影響了部份人士的看法。

 海峽兩邊官方、非官方互訪熱絡,人民旅遊劇增,似乎消除了敵對態度。這就誤導國際視聽,以為台灣與中國建立互信成功,可往統一方向邁進了。若民進黨執政,則上述狀況就不存在了。

 在阻止中國擴張的戰略上,台灣、美國、日本、南韓形成「安全共同體」。無可否認的,台灣是在美國保護傘下求生存,所以,台灣在「國家正常化過程」中仍不能忽略美國的利益與感受。

 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改變台灣政策的機率是不高。但是,若台灣人不能加強「求生意志」,就會孕育出最壞的情況──即自己走上被併吞自殺的絕境。要美國伸出援手、自立自強是不可缺少的。(黃俊炯/美國台灣研究院執行長Institute for Taiwanese Studies)

 

http://www.southnews.com.tw0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