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關係首頁

對中投資帶動新的大失血及產業空洞


/綜合報導

http://www.southnews.com.tw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表示,今年一到四月,台灣對廣東的投資,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了45%,但對上海地區的投資,竟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了92%,顯示台灣進入新階段的大失血及科技產業空洞。

 投審會認為,對廣東投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中國實行勞動合同法、以及降低或減少了出口的退稅。由於珠三角地區大多是勞動密集的加工產業,不少台灣傳統產業廠商在成本考量之下,逐漸減少投資,並將廠房移到越南或是中國的西部內陸。

 能源、原材料與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人民幣的升值,稅率的提升,以及更嚴格的環保與勞動法規的實行,已經成為中國吸引外資以來最負面的因素,在這些因素影響下,中國廣東省的已經有數萬家工廠面臨停業。

 在2007年,大約有1000家香港的製鞋企業遷出了廣東省。香港工業聯合會估計,在廣東的六萬到七萬家香港工廠中,今年內也將有接近十分之四會關門停業。

 在其他任何國家,這樣大規模的企業倒閉與遷出必將構成一個嚴重的問題,但在中國,民眾對這一現象的回應卻異常的平靜。國際的分析認為,這些遷出或倒閉的企業所涉及的經濟規模,相對於中國整體的經濟規模顯得並不大。

 更令人有些吃驚的情形是︰這些企業的遷出或倒閉也許正是很多人期望的,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將是有益的。

 分析指出,中國的製造工業正在經歷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階段。廣東在70年代末成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以來,迅速發展成為了中國的輕工業中心。出口型工業的發展使得廣東省成為了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之一。但與此同時,這些輕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問題也愈加凸顯。

 工人的抗議與罷工愈加普遍,貧富差距與農民工的不滿導致了犯罪率的增加。空氣與水污染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廣東省的領導們也開始像北京的領導人們一樣,著眼使經濟架構在價值鏈上有所提升。

 台灣經濟部投審會的另一項資料顯示,其實,今年四月,台灣對中國的投資比去年同期成長了73.62%,其中,對上海地區的投資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了92%,以科技產業為主。另外,台塑集團在福建漳州投資了一億美元的不銹鋼廠,是金額較大的投資。

 這也顯示,台灣正面臨新一波更嚴重的產業空虛危機,因為在傳統產業從中國大逃脫的同時,台灣的科技產業大舉進入中國填補這個大缺口,產業規模更大、投資金額更大,對台灣而言也就是更大規模的失血,其中,取之台灣卻從未回饋台灣的大財團則扮演了推波助瀾的關鍵角色,尤其如台塑之流,在得了便宜又賣乖之餘,又趁阿九政府上台而榨取了專有港的承諾及巨額貨物稅補貼。

 

http://www.southnews.com.tw0200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