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特支費醜聞首頁思印專欄

無恥的蘇貞昌,下台!

 行政院長蘇貞昌於29日說:「國務機要費和特別費的爭議,是歷史留給國家和人民的共業,不應該由任何個人承擔。要解決這項爭議,不能清算鬥爭,不能惡意株連,應該以智慧,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院通力合作, 勇敢的走出歷史,跨越過去,面對未來。」

 同時,法務部長施茂林也提出法律見解,強調特別費是具有「實質補貼」性質的業務費用,相關支出很難清楚劃分公私。如果不夠用不予增加,如果用不完,也沒有要求必須繳回。是以,依照法務部的法律見解,台北市長馬英九的特別費使用應該沒有違法。

 蘇貞昌和施茂林此言一出,各界譁然,紛紛認為蘇貞昌和施茂林失格、失言、失德,尤其,蘇貞昌和施茂林都有特別費的問題,身為特別費案被告之一,此時意圖透過行政院長的職權施壓檢調人員辦案,踐踏司法正義,把有特別費貪汙者除罪化,其私心動機,昭然若揭!

 在中國國民黨高層方面,則喜孜孜地認為,台北市長馬英九形同已解套,但對陳總統國務機要費案幫助有限,並表示行政院應趕快頒布行政命令,為曾支領特別費的官員解決問題。日前,蘇貞昌對台北縣猛開支票,加上台北縣長周錫瑋死都不肯公佈蘇貞昌在台北縣長任內的特別費使用資料。從這些蛛絲馬跡看起來,若說蘇貞昌與中國國民黨馬英九沒有密室交易,三歲小孩都不會相信。

 在民進黨方面,謝系立委則相當不諒解,質疑蘇貞昌不是替馬英九解套,而是替自己解套,沒有政治人物的風骨。至於親民黨,則批評蘇貞昌身為特別費案被告之一,竟企圖以行政解釋凌駕司法判決,干預司法,為己解套,做法「可恥」。

 平心而論,對蘇貞昌個人而言,患了嚴重的人格自殺症,已成「輸貞操」,是該慎重思考退出政壇的時候!當一個政客的私心凌駕國家司法和行政的尊嚴,甚至把個人的貪瀆罪孽,牽拖成是「歷史留給國家與人民的共業」,較之馬英九拖6500位首長下水,更為狂妄,更為無恥,無視於天理正義,不顧於歷史審判,其心可怖,其言可誅,其行可鄙!

 歷史留給台灣人民的共業,是長達四百年的殖民惡夢。這個殖民惡夢,主要來自於不公不義的政權和結構性的貪汙腐敗,長期地剝削、壓迫台灣人,使台灣人成為二等人民;在野蠻暴力、專制高壓的統治下,使台灣人的精神,害怕退縮、恐懼麻木,從此成為統治者恣意「吸血」的順民。

 是以,不義的政權和貪腐的官員,才是台灣人的全民公敵,是台灣人四百年來的共同夢魘。而蘇貞昌作為所謂「本土政權」的最高行政首長,對於國民黨外來政權50年的殘暴統治,不思歷史清算,為世世的台灣魂撫平創傷,懲罰繼續逍遙法外的結構性貪腐官僚,反而與貪腐者沆瀣一氣,把貪官汙吏所造的孽,無恥地說成台灣人民的共業,是台灣人民下賤,自己喜歡被貪官汙吏剝削、欺壓!把對貪腐者的審判,扭曲說成「清算鬥爭,惡意株連」。天理何在?正義何在?

 這樣的「本土政權」,其實,正以身示範「本土政權」是個大笑話!是個大混蛋!也許,「本土政權」的支持者應該清醒了,我們支持的應是真正落實公理正義的政權,而不是本土的敗類、政客。「本土」的思維,不應變成我們追求歷史正義和民主法治的盲點。一個放棄社會公平與歷史正義的政權,一個把貪腐罪孽歸咎於人民的政權,一個公然合理化貪汙犯罪結構的政權,一個助紂為虐、資助敵國的政權,台灣人可以再麻木、包庇下去嗎?台灣人民如果不對這種貪腐政權譴責抗議,豈不成了蘇貞昌口中的「賤民」?台灣人可以不要本土,但,不能是賤民,也不能逆來順受!

 邪惡不義的蘇貞昌,在貪腐中不知悔改,自認為絕不會犯錯,如果有錯,也是歷史和人民的錯!有嘴說別人,沒嘴說自己,把法律像麻糬一樣,捏來捏去,解釋法律以圖利自己,侵犯總統、司法和檢調職權,以罪孽之身,自己大赦自己和貪官汙吏,偷渡犯罪事實。

 台北市首任捷運局長齊寶錚因貪汙特別費而判刑十二年,死在獄中。如果因為蘇貞昌一個人的私心,而把特別費貪汙除罪化,國家法律尊嚴和社會的正義何在?蘇貞昌敢面對齊寶錚的冤魂嗎?特別費貪汙的標準何在?這是歷史留給台灣人的正義教訓,即貪汙者必受法律正義的制裁!貪汙者的共業就是下獄受罪!

 阿扁國務機要費起訴案發時,蘇貞昌聯合親中賣台的新潮流派,落井下石,以退為進,假意辭職和開放立法院罷免以進逼阿扁。在此壓力下,阿扁不得不委屈地接受一審有罪下台說。那樣高道德的要求阿扁,而蘇貞昌則逃避自己的罪惡,與敵營聯合串通,把檢調司法單位視同個人的東廠,違法亂紀地特赦自己的一身罪孽,也特赦馬英九。這樣的「本土天王」,簡直是婊子談貞操,強盜談法制,小偷講道德,竟然敢肖想2008年大位,不是癡人說夢話嗎?

 法律尊嚴和社會正義,不能作為政治權鬥或政客的犧牲品。政客犯下的罪業,自作自受,與全民共業無關。如果人民不能堅持法律尊嚴和社會正義,縱容貪官汙吏,不敢清算鬥爭政客敗類,那麼,台灣人有愧於自己的良知,放棄了民主自由法治的價值理想,犧牲轉型正義,姑息貪腐政治,台灣島的道德沈淪,才是我們一起製造的共業。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