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總統的「罄竹難書」引發風行,統獨兩方詮釋,各不相同。兩造背後的思維,其實是華文化霸權VS.台灣海洋文化,教條形式VS.創新進步,反智奴役VS.多元自由的對話。
杜正勝教育部長認為古代成語,未嘗不可引申為具現代意義的詞彙用語。「罄竹難書」原始意義是: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簡,也難以寫盡。這句成語經歷史演變,才變成有負面解釋的意義,但聰明的人,才會採用「罄竹難書」的原始意義。
罄竹難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全部的紙張都用完了」;更modern一點,就是「電腦的儲藏量都用完了」,這才是21世紀年輕世代的詞彙用語。
余光中教授反駁說:「教育家在文化與政治面前,應當選擇文化。」這句話表面是沒錯,但余先生的文化內涵,偏於尚古所體現的保守主義。就在不久前,余先生在浙江德清表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懷鄉、孺慕情結,形成強烈的遊子文化,並具有巨大的向心力,任何朝代、任何地點都不會改變。
可見中華文化的思維偏重依戀過去事實和先例,所以,有豐富的歷史典故和成語,並喜依此慣例建立一套基準法則,在心理上喚起一種確實感,來統治人們的生活。是以,中國人皆有著強烈的依戀傳統思維的傾向,一切思想和行為,都不能超越歷史的經歷,只能在歷史中尋求權威。
台灣海洋文化的思惟,恰與之相反。重視的是通過自由思索和創造性,來尋求新的真理,進而變革社會組織和制度的價值。所以,表現出來的風格是勇於追求多元自由的價值,和獨立而系統的論述,不像中國文化那麼強調世代相傳的知識關係。
時代在快速變遷,語文實宜以廣義為佳,以求其使用效率。墨守成規,死守教條,終將難以溝通,處處不合時宜,最終導致被淘汰的命運。台灣現在所使用的國名、國旗、國歌,都是從一個已經消失的國家拿過來用的,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怪象。這顯示華文教條形式主義比台灣海洋創新進步主義,暫居上風,國人的思惟尚未完全自由解放。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5.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