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大春食古不化的見識 | 據報載,針對親民黨「吃豆腐」的誹謗,陳水扁總統在參觀「陳雲程百歲書畫展」時,以陳雲程寫的張學良之言「人何寥落鬼何多」,表達自己的感慨。名小說家張大春聽聞,就在電台節目反批,說張學良的這個字句,其實取自明末清初的奇人歸莊之對聯。原文是「兩人做安樂之窩,妻何聰明夫何怪,四鄰皆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意在形容清軍壓境百姓的慘狀。
張大春認為陳總統的引用是穿鑿附會,望文生義,恣意割裂古文。他強調,歸莊描述的是百姓的悽慘,不宜隨便將這種形容萬民悲苦的文句,做其它的套用,否則就是政治人物最沒教養的表現,政治人物如此只顯示自己沒見識。【註1】
看了張大春的說法,我覺得他實在「食古不化」,要知道,除非是解釋原典,否則人們在引用古文時,未必都得完全按照原義,反而可以賦予新義,這就叫「創造性的引用」。例如《詩經》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義是「美麗善良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但今人引用時卻常表示:「美麗的女子是君子喜好追求的」。難道今人都沒教養?沒見識?
其實引用前人文句,再加以修改或改變用意,自古以來是習以為常的事!譬如張大春提到的歸莊對聯:「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皆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這個對聯之作,是因為他和妻子晚年住在沒人要住的墳墓之旁,所以寫來自我解嘲。上聯寫夫妻恩愛,一聰一怪相得益彰;下聯中的「人何寥落」指自己窮困,「幽冥之宅」指墳墓,所以有「鬼何多」之慨。此聯表現了歸莊「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斯人獨憔悴」之感慨【註2】。
當然,張大春要把「鬼何多」解釋為形容清軍壓境百姓的慘狀,也未嘗不可。但不能據此就說阿扁「任意割裂古文、引喻失義」,因為阿扁不是根據歸莊的對聯來的,而是依張少帥的。
張學良來台後,蔣經國要他住在陽明山,他選了半山腰陽明公墓邊的幾間平房,他對趙四小姐說:「明朝末年有一個人,他的名字我記不清了,他就住在墓地裏。我很喜歡他作的一副對聯:『妻何聰明夫何貴,人何寥落鬼何多。』既然人人都要死去,誰也跑不了這一關,我在公墓居住又有何妨。」【註3】
看看,張學良說的對聯,和歸莊的多不同啊!不僅只有原聯的下半部,還把「妻太聰明夫太怪」改成「妻何聰明夫何貴」,而且「鬼何多」就只針對公墓而言,已沒了清軍屠殺人民之意了。經過張學良這一奪胎換骨,「妻何聰明夫何貴,人何寥落鬼何多」變成了他的名言,脫離了歸莊的原聯而獨立了。張大春拿歸莊來責阿扁,豈不是也在責備張學良「任意割裂古文、引喻失義」。
如果他要責備張學良,那我又要為少帥叫屈了,因為老早就有人拿歸莊原聯來改做新聯了!例如清代的書畫家王曇,夫妻家居嘉興城外秋涇橋旁,地近義塚,王自書對聯:「兩口居碧水丹山,妻太聰明夫太怪;四圍皆青燐白骨,人何寥落鬼何多。」(見龔自珍《金孺人畫山水敘》)就是把歸莊對聯的上半部改了。再如民國初年王造時輓禹之謨云:「新國吊英魂,哭亦無聊歌亦苦;名山藏俠骨,人何寥落鬼何多。」【註4】
可見歸莊這個名聯一出,爾後就有人引用、改作,這些人提到「人何寥落鬼何多」時,難道都用「鬼何多」來形容清兵屠殺百姓(或百姓慘狀)嗎?沒有!王曇和張學良指居於墳墓旁邊而言,王造時則感嘆奸人不少,都與百姓的慘狀無關。
因此,歸莊作此對聯的本意,「鬼何多」即使是形容清軍壓境的百姓慘狀,也不等於後人應用這句話時,都必要與百姓的慘狀有關。張大春以「引喻失義」來責備陳總統,實在是「食古不化」兼「吹毛求疵」。如果我要學張大春來亂罵人,那麼我會罵他,依新聞報導,張大春把歸莊的原聯都抄錯了!
張大春身為名作家,創意不少,為何對阿扁引用「人何寥落鬼何多」一事,反而表現得僵化固執、食古不化呢?一言以敝之,就是「思反扁」!別人可以對歸莊「創造性的引用」,但阿扁就是不行,誰叫陳水扁讓張大春討厭啊!
(http://southnews.com.tw) |
(2004.1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