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止扁長之爭

[2007/05/11]


 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內,本土派陣營發生極為戲劇化的「物換星移」生態轉變,深深影響台灣未來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這一場令人眼花撩亂的民進黨政局演變,之所以在短短的數天內劇情高潮迭起,乃因身為主角的謝長廷與陳水扁,本身具有豐富的「故事」題材,張力十足,一旦受到催化,就很自然引爆了。

 扁長傳奇使民進黨充滿故事張力,民間也能琅琅上口,這一點是後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所沒有的。民進黨的總統初選,在幾天內戲劇化提前結束,原因其實就是在媒體效應下,故事已經說完,觀眾在高潮點也已起立呼喊(黨員投票出爐),劇院燈光亮起,自然就是「劇終」,再讓觀眾去慢慢回味了。

 初選結果,謝長廷漂亮勝出,在政治新聞所呈現的固然是「謝長廷打敗蘇貞昌」,但更深層的政治意涵,其實是占絕大多數的民進黨自主性黨員(縱使是「人頭黨員」,秘密投票時也能發揮自主性),已不耐煩阿扁總統近兩年來所操作的「扁長情結」,在投票時展現要求「扁長合」的意志。

 謝長廷為什麼在初選的第一階段(黨員投票),就大勝蘇貞昌?這裡面固然有戰略運用的優劣之分(如以柔克剛、同情票發酵、不向府院強權低頭的義氣相挺),也有候選人人格特質的接受度考驗,但在競選本質上,蘇貞昌既是陳水扁的代理人,權力及能量來源也都是陳水扁,與其說是「謝蘇之爭」,不如說是「扁長之爭」事隔十三年的續集。

 然而,扁長之爭在十三年前(北市長初選)就已結束,阿扁享有戰果,也做到連任的總統,謝長廷則在「阿扁魔咒」下一路波折,卻是任勞任怨,也都在關鍵時刻發揮助扁力道;現在若還上演扁長之爭,顯然就是虛擬的「戰役」。也因此,蘇貞昌形同「虛擬的角色」,在現實世界中,與謝長廷角逐,難免力不從心,不若謝長廷可以盡情發揮他的從政故事。

 黨員投票結果,顯示的是這種要求阿扁立即終止無謂打謝的虛耗國力思維;投票前兩天,陳總統親上電視湊一腳「護蘇損謝」,再加上八卦周刊以司法黑函爆料手法,欲置謝於死地,更使黨員群情激憤。然細究阿扁上電視損謝的說法,我們也可從中找出若干勸服扁的逆耳忠言。

 譬如,扁並不認為謝曾「讓」過他什麼,但撇開當年北市長之爭不談,一九八七年阿扁為言論自由坐牢時,吳淑珍坐著輪椅代夫出征選立委,當時同選區參選立委的謝長廷,演說魅力造成群眾瘋狂,他卻在每一場演講要求選民「若只有一票,就投給吳,若有兩票,就一票優先給吳,另一票再考慮我。絕不能讓吳淑珍落選!」那一年謝果然高票落選,感恩會時,群眾人山人海,人人眼中含淚;這一幕因阿扁在獄中,可能無法感受,但許多在場的人,卻是至今點滴在心頭。

 阿扁又說謝去年參選北市長,是他勸謝接受的,不是謝「自願」。這樣的說法顯示的是「無厘頭」,毫無言語邏輯與價值。一來去年選北市長對謝是政治「苦刑」,並非好康;二來勸他選的何止百人千人(因擔心謝不出來綠營會崩盤),當然要他「自願」才會成局。

 而類似的無厘頭思維,也曾出現在他自創的「寧過勿不及」理論,以及在國務機要費事件上,他誤認總統豁免權是應該拋棄不用的「特權」,把維護民主價值的設計活生生扭曲,致現在夫人、親信們仍陷在司法風暴。總之,扁的思維出現盲點,應有人適時提醒他,才不會大家都虛耗心力,兜了十三年,還在搞什麼扁長之爭。

 謝長廷既已出線,扁長之爭好不容易畫下句點,就不要再有狗尾續貂的創舉了(譬如介入副手問題,而忘記自己的副手選擇完全自主)。畢竟接下來綠營還有硬仗要打,但謝長廷一定有自己的選戰節奏與風格,總統按其需要配合即好,將來台灣人也都會加以感恩,不會像老李到後來被老K有藉口徹底切割。

 未來的一年,陳總統倒也不必因人家說八年沒政績而自嘲「虛弱馬也有一步踢」,因為陳水扁時代,台灣認同的快速增長,已是民主化偉大功績,不必因人家說一聲「跛腳」就沉不住氣要唱反調──「跛鴨」乃民主國家正常的術語,既是正常的現象,就不必有不安全感的反應,徒讓統媒見縫插針。

 而台灣的民主化偉大工程,有一扁一長傳奇,本就是美麗而充滿驚奇的故事,總統自己千萬不要再向它丟石頭,讓台灣人掃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