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專欄》

首頁老包專欄

健忘帶來苦難

[2007/01/19]


 民進黨在公元二千年政黨輪替,取得中央執政權後,曾有一段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政作為,這其中,乾淨俐落的第一次金融改革(以打消呆帳、改善銀行體質為主的「二五八金改」),更為財經界人士所津津樂道。

 然而,這一項陳水扁時代的光榮紀錄,卻在近日因為內閣無能、無為的近似空洞化狀態下,爆發了力霸案,而蒙上了一個令民眾倒盡胃口的大污點。

 所謂「二五八金改」,意指新政府設下一個「兩年內,銀行逾放比降為五以下、資本適足率升至八以上」目標,目的是阻止國際間預見台灣將發生災難式「本土型金融風暴」,使各銀行接受嚴格檢驗,得以在新時代反應一種良性循環。經過新政府的努力,這個目標很順利的達成了,但有若干體質特別差的民營銀行,卻也在此過程中,現出原形而被列管,力霸旗下的中華銀行就是其中之一。

 理論上,政府接下來該做的,就是強力督促這些遭列管的銀行,趕快改善體質或協助他們引進資金(最好是外資),以進行危機管理,因為一次金改已提供了他們時間換取空間的改革條件。可惜在這一段時間,新政府陷入了以政治鬥爭為主的晦暗期,內閣並未專心、專業處理政務,終於留下了這個令人遺憾的力霸案印記。

 王又曾固然是少見的沾染政治的商人,也是國民黨的「資深」中常委,其試圖藉政治來經營事業的行徑,政商界人盡皆知;但也正因為如此,新政府在進行金融管理時,更應將他列為頭號監管對象。未料,蘇內閣並未有此警覺心,在外資有意併購中華銀時,也未強力要求王家脫手或持續追蹤,終於病發引爆。

 這是可以想見的,因為任何人被問到對蘇內閣過去一年的印象,能舉出的不外:與扁切割、蘇修主義(蘇貞昌「修理」陳水扁政策)、權力下放、特別費幫馬開脫的「歷史共業」說,與數度欲請辭「與貪腐政權劃清界線」風波,圍繞的都是政治鬥爭與權謀算計話題,一個太多個人政治算計而少專業管理的閣揆,會坐視金融炸彈引爆,自不令人意外。

 力霸案爆發後,蘇貞昌備受批評,他未有所自我檢討,反而怪罪別人,「已存在十年以上的不定時炸彈,剛好在我手上爆炸而已」,又說:「世上有兩種人,一種做事,一種罵人」,但如果真的「做事」、做對的事,又為何不拆除引信,而會「爆炸」?最重要的,別忘了他是台灣民主史上,唯一獲得「權力下放」的閣揆,連總統也拿他莫可奈何;既擁有十足的權力,當然要負起十足的責任,不容規避。

 而談到「權力下放」,十五年前,李登輝任命郝柏村擔任閣揆,郝即結合立法院非主流勢力及統派媒體(當時本土派媒體影響力不大),浩浩蕩蕩向李要求「權力下放」,李堅決不從,終而演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主流、非主流政爭。李登輝後來在民進黨的暗助下,將郝柏村趕下台,痛定思痛,再與民進黨合作,修憲拿掉立院閣揆同意權,使憲法精神往總統制傾斜,以永除後患。換言之,「權力下放」的背後,是有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的,這些歷史我們不能忘,因為健忘會帶來苦難。

 同樣的,歷史也會記得去年五月三十一日(端午節),陳總統狼狽的公開宣布他向蘇貞昌「權力下放」!這「權力下放」的背後,自然也是刀光劍影。因為早在蘇貞昌上任閣揆之初,他的御林軍新潮流及統獨三大報,就不斷明示暗示陳總統「別管太多」,要「放手讓蘇揆去做」,向阿扁施壓「權力下放」(若干獨派也在本土報洗腦下做此主張),扁在實質上就不敢涉入政務了。到了端午節,扁因女婿爆發台開案,迫於形勢,終向惡勢力投降而不顧面子,公開宣布權力下放,當個虛位元首。

 民進黨內盡是民主鬥士,他們爭得一部「準總統制」憲法,未料到了自己執政第六年,卻留下了一個因內鬥而產生的「虛位元首」憲政污點紀錄(人民的選票投給阿扁,並不曾投給蘇,但蘇卻平空得到所有權力)。

 這個紀錄來自蘇貞昌,總統被迫「權力下放」的背後,自然有一段齷齪的刀光劍影歷史。但現在這些「刀光劍影」,卻因為一個力霸案,而回敬蘇貞昌身上。看來政治還是離不開因果論的,歷史不能遺忘,健忘的民族,常有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