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面對西方文明對中國的衝擊,許多中國人提出各種論述進行政治、文化與思想辯護,尤其在不斷回應失敗後,這樣的辯護就愈加急切、深刻。中國人處在既要救亡圖存,又要捍衛自己民族尊嚴的努力上,實在頗費苦心。其中,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論述,最受中國人欣賞。
他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一方面肯定西方科學,另一方面又保住中國文化的面子。並且在傳承文化延續,以及文明對抗過程中,張之洞的論述恰好滿足各方需要,因此,這樣的論述有著不一樣的地位。
靜態社會的必然,卻在動態社會中必將被淘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能實踐。
西學,不管是科學或資本本主義社會的各項思想與論述,都與他們游牧/農牧社會有關,也與他們的基督教宗教、強烈商業文明的希臘文化有關,這些與中國農業文明當然有南轅北轍的差別。
想要在中國那個農業社會所醞釀出來的思想、文化,運作著西方那樣的「用」,當然會出現很多困難。而這些困難在不斷辯證過程中,最後將證明中國文明的本質會逐漸被取代,最後僅存其「形」,卻失其「體」的結果。「中學」那能成為新社會的「體」呢?
張之洞這樣的論述之所以會長期存在中國社會,本來就是專制、靜滯社會運作的結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踐結果,可以拿台灣現在的社會變化解釋。
在解嚴之前,大家都相信蔣總統,也天天喊著要當中國人。一旦解嚴、民主自由化之後,又有多少年輕人對中國文化有基本瞭解呢?不是他們不想當中國人,畢竟馬英九統治下的中文比重是在增加著,但他們根本不知道學這些農業社會的思想,到底在他們生活中有多少作用?
社會運作讓原本靜態的思想被崩解,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想要活得好,就要實踐資本主義的思想。他們或許不知道他們內心中的「體」是甚麼,但那絕不是「中學」為體的「中學」,而是西學的「體」。只有「體」、「用」都是西學,他們才有能力存活。
中國因為nationalism,想要在變法圖強過程中,依舊保有他們農業社會的思想。張之洞想要將農業社會思想,存活在西方社會之中,最後終將失敗。
金耀基是港臺、海峽兩岸的中國現代化論述最早提出,也算是提出相當具體、清楚的人。然而,檢視他有關中國現代化最著名的著作《從傳統到現在》,我們將會發現他講很多精彩的西方論述,就僅是整理,最多是蜻蜓點水的講一下東西文明的差異,不敢清楚點出中國文明在轉換為現代化社會時,會出現那些困難。
從小受到家兄影響,就聽過金耀基的話,也從金耀基的論文、中國近代史,深刻瞭解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中國近代改革的思想影響。然而,就在沈思文明、社會型態的差異時,我豁然開通,張之洞的論述僅是滿足中國知識份子nationalism的需求,卻無法解決問題。
也由這樣的認知,反省金耀基的現代化的論述,更清楚從晚清到1980年代,台灣或中國文明者所提的論述,僅是書生之見。在開放自由的社會中,一切都會在實踐中得到印證,不是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