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台灣有很多概念是互相衝突,但一般人並不注意,只是由聽者去決定怎麼判斷。然而,在藍綠對抗、媒體與教育上,卻有不一樣的反映。
藍綠對抗上,綠軍強調台灣的好,但在媒體與教育相對劣勢之下,就由別人決定台灣的好壞。也因為這樣,許多人對台灣沒有信心。
●錯誤的發展概念
舉例來說,地小、人稠、人口密度高、發展機會小,是很多人對台灣的評論,而且理由還是振振有詞。我的看法不一樣。
鄉村與城市相比,大家比較喜歡住城市,不喜歡住鄉村,但「地小、人稠、人口密度高」不就是在形容城市的住況嗎?既然喜歡住城市,就會知道他有多少好處是地廣、人稀的鄉村所沒有,那麼,他為何不在「地小、人稠、人口密度高」的國度,一如他住在城市一樣,讓自己生活的很快樂呢?
至於發展機會大或小,我只是想問,為何有一大堆人要移民新加坡、香港?而且很多人還是算在台灣有發展的、高收入的影視名人呢?新加坡、香港不是比台灣更「地小、人稠、人口密度高」,發展機會更小嗎?
這樣的概念也適用在討論「地廣、人稀」的概念,為何這些強調地廣人稀的人,不移民非洲呢?他一定會講一大堆理由說非洲如何不好又不好。
我們比較這兩種理由,就可以發現「地小、人稠、人口密度高」、「地廣、人稀」都不是理由,將環境弄到可以發展得很好才是他想要的。
我也認為「中國比台灣有發展機會」是錯誤的想法。
我們可以運用上述的方式,找出一千個理由說明中國比台灣好發展,然後又找出反例,證明前述的理由根本是:不是理由的理由。重點是:你要不要讓自己目前鎖住的地方有發展,如此而已。
我一個在銀行工作的朋友給了上面那個論點,很簡潔的經驗。「如果中國發展那麼好,很多人就不會從銀行借錢到中國投資,然後倒債不敢回來。」
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已經三十年了,你身邊前進到中國發展的朋友,該賺的都也賺夠了,該玩的也玩夠了,為何沒有衣錦還鄉呢?
●台灣的自我歧視
台灣如此依賴中國,這個金磚四國、世界最快速發達的地區之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被統派宣稱最有希望的國家,最後竟然淪落到四小龍之末,還被媒體各方譏笑,那麼,過去數十年所謂的依賴發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這些案例其實都指向台灣人被殖民的社會特性,以及由此產生被殖民者性格的自我扭曲。所有東西都是別人的好,所有事情都是別人的棒。
自我歧視是難以發展出快樂的人生,更不用說是文明了。
●希臘與波斯
當我們現在讚嘆希臘文明很偉大時,希臘整個人口才30萬人。相較於希臘,波斯的土地、人口、經濟力、軍力和政治組織,都比希臘強太多了。
那麼,我們現在要追問的是:你想要當波斯人?還是當希臘人?當時的答案和現在會有不一樣,並不是「地廣人稀」與「地狹人稠」的問題,而是文明代表的光榮與意義不一樣。
然而,創造文明的力量不是來自依賴,也不是來自崇拜,而是自我努力。
希臘文明的璀璨,有很多大家強調的概念,民主、自由、開放、進步,這些不就是台灣現在所擁有的嗎?至於經濟發展與繁榮,我想在歐亞大陸的波斯、非洲的埃及,都比當時的希臘好,而且都在希臘附近,他們也可以依賴,甚至接受波斯的併吞。
各位認為如果你是當時的希臘人,你會建議被併吞嗎?被併吞後的希臘,會有備受後人景仰的文明嗎?
波斯之於希臘,一如中國之於台灣或整個花彩列島的國家,你可以找一大堆證明中國富庶的理由,卻也必須承認那個有權就有錢、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社會,並不是你喜歡的社會。
這種依賴與被併吞不就是目前最瀰漫在台灣上空的政治想法,但為何我們崇拜的希臘人不這麼做呢?
●結論
我們怎麼看自己?這是台灣人應該面對的重要課題。(本文刊於極光電子報)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12.05.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