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曾經刊登一位中學地理老師彭家偉的投文《地理老師的沉重感歎》,裡面寫到:
范(可欽)先生在其所主持的廣播節目裡提到,前陣子其友人將孩子送至澳洲,繼續完成中學學業,原因是其友人某次發現孩子地理科段考試卷上出現一些題目,例如「請寫出秀姑巒溪上游至下游依序分別流經花蓮縣的哪些鄉鎮?」、「請問此位台灣原住民酋長頭頂上裝戴的羽毛,出自於台灣的何種鳥類?」
范先生說這位友人因而認為:「這不正是政府『去中後』的遺毒?讓我的孩子只能在地理課本上,背誦屬於台灣本土的地名、河川、鄉鎮特產;難怪我的孩子在校其他科目都名列前茅,只有地理考不及格,還是別把孩子留在台灣吧…」
我不知道范可欽先生的態度,但我卻知道他友人這樣的態度是一種殖民者或擬似殖民者的心態。
有膽就將小孩送到中國去接受教育。我不知道台灣到底要不要去中化,但我確定知道,那些根據上述理由,將小孩送到國外的人,他的小孩所讀的書中,有關中國的比重一定比台灣更低多了,所以,他們是以一種更「去中化」的方式在「去中」。
這種狀況其實在許多泛藍軍權貴中更明顯。他們平常強烈抨擊台灣去中化,但他們自己出國,所接觸的中國難道比台灣多嗎?他們將小孩送到國外,接觸的中國就比較多嗎?在全世界中,除中國以外,環境或課本中,最具有中國意識的,就是台灣。
根據反台灣「去中化」的理由,要將小孩送離開台灣,或者自己要離開台灣,除非他們去中國,否則就是以更去中化的方式在抗議台灣去中化。那些泛藍軍、中國黨權貴會不會將自己的小孩送到中國去接受教育呢?不會。所以,他們的論述與他們的行動是互相矛盾的。
為何會出現這種矛盾現象呢?那是殖民者或擬似殖民者心態的人,看到被殖民者翻身之後,所產生的矛盾心理。他們寧可讓自己處在更糟的環境,也不要接受原先被殖民者翻身的事實。
這樣的現象在接受中國文化的人身上,顯現得更清楚。因為中國文化是一種沒有邏輯訓練的文化,當他們心中有所不滿時,他們會任意展現他們的行為,完全不會去想(其實也想不通)他們這樣的做到底有沒有相互矛盾。各位可以看李濤夫婦一方面批評台灣去中化多麼不好,一方面又將自己的小孩送到美國去接受教育,難道他們不知道美國比台灣更沒有中國味嗎?他們知道,但只要能詛咒台灣,他們心中就會很快樂,其他的,再說吧!
各位如果有空,其實可以根據這樣的角度去觀察我們周遭那些泛藍軍,特別是深藍軍,這是饒有趣味的文化觀察。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0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