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立委候選人要不要排藍?目前在泛綠軍陣營裡面引起很多人的爭議,我個人的看法是需要,我的分析角度是根據統計學的思考方式。
我們的結論是:民進黨的初選民調要排藍。因為:選舉要當選,必須要有熱情的支持者,所謂中間選民、淺字輩的支持者都是深字輩的動員票。其次,動員綠軍選票比拉攏中間選票及淺藍軍選票重要,而綠軍選票已經過半。
統計本身是有前提的。統計學是對現象進行數量上的歸納,以讓人們得以瞭解每一個現象背後呈現的意涵或重要特徵,但是,這些統計僅能說就這樣的母體,他呈現的意義。至於這一個母體呈現的結果,不管是抽樣或全面普查,能不能推論另一個母體的狀況,實際上是被質疑的。因為兩個不一樣的母體,應該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若要這樣推論,他的結論也經常是很保守而不敢被人就那樣的結果,輕易的進行再推論。
其次,統計調查之初,必須設定調查的目的為何?也要界定調查的結果,將對我們要知道的目的,提供多少可以參考的資訊。並非所有的調查資訊都是有意義的,那些結果必須在嚴格界定意義的條件下,才能在我們要的目的下,進行討論。
民進黨的初選民調,到底具有甚麼意義呢?原本的論點是:要了要徵拔有實力、具有強烈民意基礎的黨員出來選公職人員,減少人頭黨員對初選的作用所產生誤導的影響,所設計出來的結果。在這樣的基礎下,具有民意基礎及避免人頭黨員影響是很重要的重點,而其真正要的結果,就是具有勝選能力的人。
在不考量初選機制,假定有一個人有能力勝選,他個人的政治理念也符合民進黨的理念,即令他沒有人頭黨員、也沒有在民調上勝選,民進黨也希望他能代表他出來競選。所以,勝選是很重要的,必須在勝選的基礎下,黨內初選及黨內民調才有意義。
民進黨的初選民調機制既然是建立在那樣的標準,那麼,初選民調要不要排除藍軍的影響,就很清楚。假如將藍軍的民意納入,可以讓民進黨的民調更能篩選出有力的候選人出線,那麼,藍軍納入初選是必要的;假如他僅是一種干擾作用,甚至出線反淘汰的狀況,那麼,就不應該將藍軍納入初選機制中。
淺藍、中間等人要不要納入民調呢?這是這一次新初選民調產生的新爭議。所謂中間選民、淺藍選民在選舉過程中的選票流向與這些人在民調初選時所表態的態度,其實是兩個政治動作的「母體」。
前一個僅是意思表示,後一個不僅有影響力,而且是被另一個會嚴重影響他選擇的因素出現。此時,這兩個母體裡面的樣本,將會出現不一樣的動作。若我們想從前一個民調去推論後一個真正選舉的結果,就必須明顯看出這兩個母體的差異。
支持將淺藍、中間等人納入民調的人,他們是認為由這樣推論出來的人,可以在後一個真正對決的選舉中,比其他候選人更有力去爭取這一些選票。這是假設命題,我不接受這樣的論點。
理論上,許多人對有關投票行為,都是先假設:每一個人都會出來選。在這樣的假設下,假定泛綠軍的選票沒有過半,必須推選那些有能力吸引所謂的中間選民、淺藍選民出來支持,這樣才能當選。在這樣的狀況下,選出所謂中間選民或淺藍軍可接受的候選人才有意義。
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每一次選舉,有資格出來投票參與選舉的人,他的投票率都沒有達到100%,這也就是說有很多有選舉權的人並沒有出來選。按照以往的經驗,泛藍軍的投票率較高,泛綠軍的投票率較低,所以,提高泛綠軍支持者的投票率是很重要的。
一個泛綠軍的政黨候選人若要增加他的選票,提高他的當選率,他的途徑若可採取挖泛藍軍的選票,也可以提高泛綠軍支持者的選票,這兩者都是可行的途徑,並不是僅有拉攏一些所謂中間選民、淺藍支持者才能提高當選的機會。
有關提高泛綠軍支持者的投票率與拉所謂中間選民、淺藍選民的選票,哪一個比較容易呢?許多人對此並沒有清楚的想法,甚至認為拉中間選民及淺藍選民比較容易,我是不這樣認為;相反的,我認為提高泛綠軍的投票率比較容易。
首先,既然叫做所謂的中間選民,他們本來就對政治沒有強烈偏好,這樣的人也不會在選舉時,浪費他們的時間去考量哪一個支持者比較好,而是由他左右的人提供他資訊,讓他投票時有一種安慰自己「選賢與能」的想法。
這樣的論述其實也適用在淺藍軍、淺綠軍身上。既然叫做「淺」,就是對政治偏好不強,也就除非有足夠的動員力,否則他們不參與投票的機率很高。在這樣的條件下,增強他們投票的動機是提高他們投票的重要力量,而這樣的力量如果是屬於自己泛綠軍系統,則這樣的選票流向就會轉而有利於自己陣營。
要增強自己的支持者動員以增加自己的選民,應該是選擇立場中立的人,抑或選擇立場鮮明的人,在此就很有意義。
依台灣目前的選舉風氣,若推出的候選人沒有清楚的政治理念,甚至沒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基本上很難激起支持者的熱情,也就很難有很多人會動員他的人脈去支持自己要的候選人。此時,強調所謂立場較中立的候選人其實並不能吸引更多的熱情支持者,也就很難有很高的當選率。
若有人認為自己的立場中立、理性,在選舉的時候,會拉到對方支持者的選票,例如拉到淺藍軍的選票,因此,這樣的人當選率比較高。我認為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一如前述,這種所謂理性的人,假定他真的對淺藍軍有影響力,那麼,在選舉的時候,到底是他的理性比較有力?還是他周遭那些藍軍的人比較有力呢?
我想近幾年選舉的結果,很多人都會認為周遭人士的選舉意向,他的影響力比所謂溫合理性的形象有力。換言之,那些強調自己是走中間路線的人,在選舉期間,其實並沒有拉到多少所謂對方支持者的選票,而是靠原本的支持者在撐場面比較多。或許他還拉到一些中間選民,但既然叫做中間選民,就是政治偏好並不強烈的人,這一群人到底是因為那個候選人溫合理性所以投他,還是因為這一個人經常上電視,讓所謂的中間選民覺得他還人模人樣,所以支持他呢?這還有待檢驗。
從拉攏本路線支持者的角度來說,一般認為泛藍軍的投票率高於泛綠軍,所以,投票率當中,若兩者的得票率是50%對50%,那麼,也反映在這一個選舉中,實際上,支持泛綠軍的人比較多。從2004年的選舉來看,泛綠軍其實有能力讓他們的選票超過50%,因為那一次選舉,陳水扁總統的選票過半,依照前面的觀察,泛綠軍的支持力其實已經過半了。
因此,要讓泛綠軍的候選人當選,鼓動他們支持者的熱情,讓原來支持泛綠軍的人多出來投票,就有可能讓泛綠軍的候選人選上,並不一定要去挖泛藍軍的支持者。要拉升這些人的投票率,按以往的經驗,他仰賴深綠軍的力量遠比淺綠軍強,更不用說仰賴所謂的中間選民。在這樣的思考下,民進黨的立委候選人,若從勝選的角度,他要考量的,不應該是包含中間選民或淺藍軍,而是以綠軍為主的選民。
政黨在選舉中要勝選,本來就是要靠理念。我不認為走中間路線的候選人比較沒有政黨理念,但是,為了要勝選,然後將自己的路線改走所謂的中間路線,這樣的候選人到底是理念型的候選人,還是權謀型的候選人,其實是很值得檢討。而將這樣的人號稱理性,是否意味強調理念的人都不理性呢?既然如此,以理念號召支持者的政黨應該是不理性的產物,為何民主國家那麼強調政黨呢?我想,認為那些強調中間路線的人是理性候選人的論述,應該要重新檢討。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02.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