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他想到的政策就是最好,為何陳水扁總統不走這樣的路呢?我想除了我們和陳水扁總統所承擔的責任不同外,立場與手中握有資訊差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們強調推理,但他們手中握有民調的統計數字,假如那一些統計數字不夠精確,依政治人物的精確計算方式,也不會用那麼多錢、那麼綿密的進行民調。而這是我們和他們在決定事情時,很大的差異。
我們這一些評論者在思考問題時,心中所想到的是應該要怎樣,但卻忽略我們這樣的想法如果實踐了,實際效果會怎麼樣。這是因為我們在推論「若甚麼,則甚麼」的論述時,經常忽略時間及效果兩個重要因素。時機不到,則政策不容易引發社會大眾的共鳴,很難推動。
其次,若我們的論點成立,也不必然必須推動我們要的政策,因為正確的政策不一定能在短期就獲得人們的認同,甚至在長期,我們也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才能讓人民接受,但政治人物的任期有限,他們要的是短期有效,也希望在他們任內,好好活用他們手中的資源,以發揮他個人及他的理想能達到效益最大的狀況。
這些都是我們和陳水扁總統在很多事件方面,想法與做法會有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決策權力及責任的人,我們「想當然爾」要怎麼做,但是身處政治紅塵的人,卻有許多我們外人無法理解的顧慮。
另一方面,我們對有關決策現況的解讀,也與民進黨、陳水扁總統不一樣。
陳水扁總統與民進黨強調的是順著民意方向施政,但誠如我對民進黨中間偏統路線的解讀一般,我不認為民進黨的統計調查反應的是人們理性思維下的結果,而認為那是在國民黨文化薰陶下,人們所做的反應。因此,我們認為在政策有意主導的推動後,代表理性與真實的本土聲音會出來,這樣來引導民意才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而若政府這樣做,他才有可能拿到較多人民的認同與選票。但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認為依照民意調查進行施政,順勢而為,則施政後的選票才會比施政前的選票多。這種態度差異反映在對2004年的選票解讀,有不一樣的結果。
至於誰對誰錯,並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供研判。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認為,就是施政顧及到選民的反應,才會讓選票數量從2000年增加150萬張選票,打敗連宋大軍,使得2004年得以勝選。
但我們的看法不是這樣。我們認為整個選舉分成兩部分,一個是2004年之前,整個選舉氣氛呈現泛藍軍氣勢如虹,泛綠軍聲勢低迷。原因在於2004年之前,整個民進黨施政已經背離他的本土路線,並沒有充分反應政黨輪替的效應,使得人們對民進黨政府相當失望。
同時,掌握行政權的民進黨並沒有發揮行政優勢,將執政黨的理念,特別是台灣歷史與台灣意識,融入在施政當中,使得整個國家陷入「纏鬥」,選舉陷入「苦戰」,這樣的「苦戰」在理性國家、年所得在12000元美金的國家,是不應該發生。要不是李登輝前總統力挺,拉來了將近5%至6%的選票,陳水扁、民進黨的選戰將更難打。
在2004年初的制憲、公投立法及反中國飛彈危機之後,氣勢才逐漸拉起來。不過,最重要的氣勢是在二二八手護台灣,才將本土意識真的喚起,也是這樣才能勝選。這樣的勝選啟示,不是來自於施政成功,因為他和施政無直接關係,而是來自人民覺醒。
2000年以來的自由、開放氣氛,讓人們更敢走出來看一看真實世界,這樣的力量在公民投票、制憲及2004年的「手護台灣」運動,一一展現出來,這些哪一個和民進黨以往的具體施政有關呢?所以,網路綠軍認定的本土路線優於陳水扁總統、民進黨政府的民調施政,也有其強烈的說服力。
我們這樣的論述一定無法說服民進黨裡面那一些民調專家,因為民調內容應該多方面考慮樣本的可能選項,則許多我們想到的問題,應該也會反映在民調過程中,為何網路綠軍的想法會對呢?我們認為許多人在回答民調時,相當程度受到媒體影響,但是,民調對調查對象沒有實質意義,選舉的選票及其結果卻有其意義,這樣的差異讓人們「民調歸民調,選票歸選票」。
更進一步說,整個民進黨的政策步調已經被國民黨控制下的媒體打亂了腳步,也改變民進黨的自信、人民的認知,我真的不認為陳水扁總統多出來的150萬張選票,有半數是因為他努力得來的。為何民進黨整整四年的努力,竟然無法發揮執政及預期的效應呢?民進黨認為改善人民的生活這種實質面的努力,為何不敵意識型態的對抗提升呢?
我們認為台灣絕大多數人已經脫離無法生活的困境,目前他們要的,不僅僅是生活,而且還有生活的意義。同時,他們也會對生活現在的困境及未來的變化有預期行為。今天媒體報導的東西,很多都是社會邊緣發生的問題,報導當然會對人產生影響,會反映在民調上。但是,一進入實質生活及其變化的考量,許多人就會用另一種方式思考,這時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就會被重視。
以「二二八手護台灣」為例,他很明顯的不是經濟議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反而是一種資源浪費。但是,他卻讓民進黨的選票衝高十多個百分點,這個效應比陳水扁總統許多良好的經濟政策效應更強。民調專家也許會提出「生活才是長久有意義的支持」,這樣的論點,我們不完全認同。黨外、民進黨支持率上升的時候,經常是經濟成長不錯的時刻,不是不好的時候。
其次,「經濟政策以提昇人民生活水準」是一種現在、今年的薪水、所得增進的努力,這是個人財產變化現象的促進與改變。就整體財產來說,他卻只是一部份而已。但「二二八手護台灣」卻是對整個財產現有處境及未來可能變化的解讀與喚醒,甚至隱含叫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重估,這樣的效應才會是深刻而有意義,而他的影響層面也才會大。
我們不敢講我們對現況的解讀一定比陳水扁總統正確,但從陳水扁總統數年的「民調施政」、「看報施政」的成果來看,我們對現況與政策的看法與解讀,可能比陳水扁總統、民進黨正確,至少是讓整個民意走向對台灣這一群人、這一塊土地,往更有意義的方向移動。
(本文與在美國發行的
同步刊出) |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1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