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嘉生專欄

從「雞兔同籠」到「沒有卵趴」(四)

 年輕的李敖曾經感嘆雷震將具宣揚文化、理念活動的「自由中國」雜誌與雷震的組黨運動結合在一起,使好不容易興起的文化根苗夭折。這和蔡元培反對將五四運動最後和政治結合在一起一樣,都希望文化的歸文化,政治的歸政治。然而,我們用相同的觀點來檢視美麗島事件,這彷彿替我們提供另一種視野。

相關新聞

 許多本身原來是文化人或社會運動人,例如呂秀蓮、王拓等,最後都參與美麗島事件,成為該政治事件的當事人,回憶他們會介入政治運動,許多人的講法是:在他們長久的參與文化與社會運動後,他們發現他們無法突破成長的原因來自政治,只有將政治解決,其他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因此,《美麗島雜誌》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參與,幾乎囊括當時左派、右派,獨派、統派的各路反國民黨人馬,乃是他們發現解決他們自己碰到的問題,必須經由政治,而不是他們本來就喜歡政治。

 同理,若要解決當今中國各項社會、文化運動的問題,最後的癥結點,我想依舊是政治。企圖與政治劃清界限,甚至介入參與共產黨,以求得經由政治來捍衛文化或社會運動,可能緣木求魚。毛澤東算是頗有才氣的政治人物,也是共產黨中最有權力的人,然而,當他面臨政治與其他利益衝突時,他毫不猶疑的站在政治利益那一邊。

 即以文化為名的革命,文化大革命,最後被人認定的,依舊是以政治利益為考量的活動,而不是文化活動。以胡耀邦對文化及自由運動的支持,這已經是中國近代政治人物中,掌權者對文化、社會運動展現最大的誠意,而他在共產黨的地位也是那麼高,最後都不免被鬥爭下台,那麼,以後會不會再有那樣的機會,殊難預料。中國遇到的問題,並不是要求共產黨妥協就有辦法解決的,中國的政治體制比之國民黨,更加封建、保守且反文化,國民黨尚且不能容忍文化活動逸出他控制的範圍,在國民黨控制下,曾經吃重大虧的李敖,你相信能那麼輕易從共產黨手中得到文化活動的自由嗎?

 李敖反國民黨,強調的是自由與民主。李敖的擁抱共產黨,卻是愛國主義。然而,「自由、民主」與「愛國主義」有相當多的地方是會相互牴觸的。實際上在海峽兩岸的對比上,兩者真的牴觸了。李敖所愛的,他是一個比他所反的更不自由、民主的政權,號稱追慕五四的李敖,以背叛五四的方式擁抱五四。李敖現在擁抱的中國共產黨,他真的擁抱到愛國主義了嗎?時間會告訴他,不是。今天國民黨權貴那種集體拿綠卡的現象,也會出現在共產黨身上。而就他擁抱的中國實體,則在專制文化的內在剝削與壓制之下,以及國際的競爭中,逐漸變成更加落後的國家,更不用說民主、自由的更不如人了。

 我們無從推論自由、民主是中國人救中國的唯一途徑,但我們卻可以很明確的看到海峽兩岸的中國政權,以其極為相似的特性在互相模仿。假如你卑視國民黨的作為,那也將看不起共產黨的嘴臉。如果國民黨的路是錯誤的,那共產黨的途徑就很難是正確的。李敖的擁抱共產黨,就如同他以往抨擊的那些國民黨的幫凶一樣,讓國民黨更有理由壓迫人民,讓台灣的發展更崎嶇難行。今天的李敖也是讓中國及中國人民往錯誤的方向移動。

 李敖的頻頻錯誤,應該是文化的問題。近代中國不是付出相當高的代價在追尋現代國家嗎?但每一次付出重大代價的結果,都是以更錯誤的選擇為結論。以國民黨取代較不專制的北洋軍,以更專制的共產黨取代相對較不專制的國民黨。他這樣的拋棄過程,毋寧都是以希望更強的國家出現,卻以一種更獨裁的體制取代。這樣的謬誤選擇,知識份子要負擔特別重的責任。因為他們有知識與能力去鑑別哪一個政權比較合理,但他們卻一一放棄這樣的權力。一個知識份子被欺騙,我們很難說不可能。但一群知識份子、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被欺騙,那避然是文化的問題,而非個別的問題。

 李敖說台灣的清華大學,校長是真的,學校是假的;真的,是因為校長是梅貽期,學校是假的,因為他在台灣。這是一個很荒謬的邏輯。校長是跟隨學校才有意義,只有「學校是真的,校長是假的」現象,沒有「校長是真的,學校是假的」。若學校不可以移動,則中國現在的北大與清大都是假的,因為共產黨掌權之後,已經將那些學校的校址移動了。因此,按李敖的邏輯,中國現在的清大與北大,學校是假的,校長也是假的。

 這反應李敖的困擾,只有中國是真理,其他的都不是。這種思考方法是一種權威信仰的變形,放置在中國文化裡面,我們隨處可見,但這樣的思考方式恰恰是近代文明要打倒的對象,也是阻礙近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很難想像這樣的思考方式的文人,怎麼會曾是引領一代台灣知識份子的領航人之一呢?我想也許我們的思考也是那一種思考的變形,李敖是「唯中國為真」,我們是「唯權威唯真」。而李敖會是權威,不也是反國民黨及他那誇張的論點讓我們心儀嗎?「反國民黨」是在馴服、壓迫下的反射動作,而他誇張的言論不就是被壓迫者想要的補償效應嗎?而這兩者都是專制文化下的副產品。也是權威信仰文化常見的現象。

 一生強調反中國文化的李敖,最終回到他文化與生命的母體。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我們,反省以往,我們實在必須說,中國文化已經深入我們的生命,若不用心檢討,他的缺失是很難清除的。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