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嘉生專欄

台灣人的奴隸性與建國意識

(本文與在美國發行的 同步刊出)

 許多研究台灣史的人,都對日治時代,台灣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等為何沒有「獨立建國」意識,感到疑惑。

 吳濁流所寫「亞細亞的孤兒」中的主角胡志明,在面臨依賴強國時,那種被歧視、無依無靠的感覺;身為被殖民者悲哀、被統治階級的受歧視和對祖國認同的忠誠懷疑後,終於忍不住發瘋。

 胡志明的心靈變化不就是那一代台灣人的心靈變化嗎?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走出那一種陰影。台灣是一個「亞細亞的孤兒」,是一個具有強烈「新婦啊」心理的民族,這種處境導因於他們沒有獨立意識,不敢做國家主人。

 分析台灣的心靈發展,拿同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做比較是很有意義的。韓國在被日本併吞之後,他們想要的是「復國運動」,但台灣想要的卻是依賴祖國來解救。因此在被日本併吞之後,韓國也是仰賴中國能否解救他們,但1945年時,韓國人就直接要求恢復一個獨立的韓國。但台灣卻還沈迷在「祖國是強國」的美夢,就算發現中國落後,發生決二二八事件,台灣人依舊不會想要「獨立」。

 這樣的迷失,即令在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台灣人已經徹底知道中國的落後及專制,也清楚理解台灣與中國,這兩個國家在制度與思想上的嚴重差別,但依舊有一大群台灣人還是想著要和中國統一,或者不排斥與中國統一。

 從心靈發展上,台灣與韓國也存有相同的問題,卻走著不一樣的路線。韓國長期以來那種仰賴大國的心理,在南、北韓也受到強烈的批判與質疑,北韓甚至推展主體意識到設定以主體意識做為紀元的主體元年。在台灣,以李登輝為首的強硬台獨運動,也強調台灣人主體性。然而,李登輝的主體性論仍然不是台灣人的主流意識,「等待、維持現況、茫然的由別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依舊是台灣人的想法。

 夾在日、中兩大強國,為何台灣人不會想到獨立,而是想要依偎強國?想要讓美國將台灣納為美國的一州,那種「建州運動」的精神依舊不脫「攀緣強國」的心理。

 看完陳英泰的「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下),他書中描寫牢獄中,一些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宣傳的信服及強烈等待中國解放台灣的想法,再想到1945年的麥浪隊、許強醫師等,我在想為何當時已經受過先進國家教育的知識份子,他們竟然想到經由後進國家的軍事力量、要後進國家來解救他們,並且統治他們呢?那一群台灣前衛的知識份子都已經可以透過日文,直接接受全世界的知識,也應該理解全世界對日本與對中國的定位,最後為何會投向以落後國家的教育方式去自我改造呢?我很茫然。

 實際上,那樣的茫然到現在依舊存在。台灣目前不也是很多人支持或不排斥與中國統一嗎?那就等於是先進國家國民希望被後進國家統治一樣,而這種荒謬比之1945年更是難以理解,一方面,台灣已經民主化,我們都是國家的主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和1945年碰到中國國民黨那種落伍、封建的統治、屠殺是不一樣的。一方面資訊的發達度遠比1945年強太多、太多了,中國共產黨的現況及他的落伍、封建性又不是國人不知道,但依舊有一群人還是願意接受中國統治。

 我想這和我們自己沒有當家作主的想法有關。難聽一點,那是一種「奴隸性」。他必須尋找一個「主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否則他的內心會有強烈的不安。這樣的「主人」是誰,甚至水準比自己低劣其實不重要,重要是要有人統治他們。

 面對1945年的知識份子反應,我不能苛責,因為我是用現在1970年代的新觀念去定位台灣、美國、日本與中國的相對位置,在1945年,他們是沒有這樣的概念,但現在的知識份子呢?為何不脫「奴隸性」呢?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