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中國史學家司馬光也說:「與其不遜也,寧固。」
能力很強的國民黨高級財經官員汪彝定的回憶錄中,曾提到一個故事,他說,在民國38年到台灣的中國人,他們都發現當他們向台灣人講話時,許多台灣人都傻傻的望著他們,不知道要有回應。這些中國人認為台灣人很笨。他本來也是有這樣的感覺,但數(十)年後,有一次他去日本福岡,他發現那裡的人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也和台灣人的反應一樣。他才發現原來台灣人已經被日本人訓練成一種習慣:他很仔細在聽你說話,如果你不講完,他不會回應。所以,一般中國人講話時,當他還不知道你有沒有講完之際,他不會有所反應,因此就呈現出好像聽不懂的樣子。實際上,他是在等你表示你已經講完了的反應,他才會有所回應。
台灣人常自稱為努力工作的牛,這的確是很好的自我形容。其實我也不想當「牛」,因為太累了。但是,當輕浮與踏實做比較,我寧願做一個踏實、默默做事的人,也不想要去爭功,更不想諉過。
台灣這樣的特質比較差嗎?不對。我們自己在做事情就很清楚,很多話說得漂漂亮亮的人,好像很受寵,但實際上卻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是主力,而一家要成長的公司,老闆重視的,多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不是只會講大話的人。就短期來說,我們會看到許多公司裡面,都是那些穿著漂漂亮亮,講話技巧很好的人在出風頭,但時間一久,那一群人經常在換,今天是紅人,明天就出問題。反而那些有實力、踏實的人卻一步步的走出自己的天地。
以這一個特質來看學習狀態,許多人也看出有錢同學比較會爭奇鬥豔,但是在學校的考試中,那一群人要不成績落後,不然就會仰賴家庭輔助,或者求成績好的同學協助。以我的經驗來說,離開學校(不管國中、高中還是大學,)數年之後,那個班上有錢的小開,若是成材,他要找朋友協助,成績好、踏實的人經常是他的重要核心,但以往和他一起玩的人,卻會被拋出記憶之中。
踏實的人比較容易吃虧,因為他不會用心在斤斤計較利益,因此,很多人不喜歡踏實的個性。但他自己不喜歡,卻不等於他不喜歡別人踏實。因為別人踏實,就表示有好處可以佔他便宜。換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讓踏實的人有機會和別人多交往,讓他有機會去接觸很多人,讓別人知道他的特質,願意和他多接觸,甚至多提拔他。「有一個踏實的人當朋友、同事,總比一些斤斤計較的人當同事,來的好。」
許多在台中國人喜歡笑日本人笨,反應慢。其實日本人還不算最笨,最笨的是德國人,許多西方人最喜歡笑德國人反應慢。有一個笑話是說在美國一家大工廠,有一天,一根針掉在地上找不到,老闆叫所有員工去找,還是沒有。這個老闆就說算了,不找了。第二天,那一根針被一個工人找到,老闆很好奇,問他如何找的,怎麼那麼多人去找都找不到,他卻找得到呢?那個人說:「我把廠區用筆畫成一格一格,然後一格一格的找,所以找到的。」這個人,毫無疑問是德裔人。
德國人笨嗎?不是許多人都佩服他。既然佩服那樣踏實的民族,卻又不欣賞自己踏實的個性,台灣人不是自己為難自己?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09.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