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嘉生專欄

李登輝•國民黨權力敗退•外省人利益

 李登輝的掌權,基本上是台灣全體人民的福利,卻不一定是民進黨的利多消息。

 在李登輝還掌權時代,特別是1996年之前,當時就流傳一個笑話,李登輝白天是國民黨主席,晚上是民進黨主席。雖是笑話,卻也離事實不遠。李登輝掌權的前八年,整個台灣政壇真的都是以李登輝身影為主的舞台。

 李登輝的政策是甚麼?我想這會是以後許多政治學者會用心研究的主要議題。我的看法是:李登輝以「還政於民」,或者如他所說:「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一般,逐步推動他的民主改革。而他所推動的民主改革恰恰又和民進黨當時或之前所提的政見相似,造成他不斷的吸收民進黨的政見,又不斷的站在政黨位置上,領導他的黨員攻擊民進黨,導致民進黨選票的成長空間,強烈被限縮在35%之下,而在政策上,許多現在看到的許多李登輝改革的政績,好像是與民進黨政見亦步亦趨的現象,對的,就是這樣。

 李登輝延續國民黨政權,現在就衍生出兩個問題。在民主的運作條件下,如果沒有李登輝,請問國民黨能在選舉中勝選嗎?那一些老一輩國民黨外省政治人物中,除孫運璿外,其他的人當黨主席,都不可能讓國民黨勝選。而若讓當時最有能力對抗李登輝的台籍政治領袖林洋港當黨主席,他為了在選舉中勝選,也要穩定他在國民黨內部的政治地位,也必然會走向類似李登輝的路線,不然他也會飲恨敗北。

 所以,「在民主的運作條件下」,國民黨的本土化與民主化是必然的,如今有爭議的,可能是時間問題,然而,民主化、本土化的時間越拖,對國民黨越不利。我們看歷年來中央民意代表等級的選舉得票率,綠軍的得票比例大體上是上升的,藍綠的比例是越來越接近。而這還是有李登輝這樣的人在,才有這樣遲緩的變化,如果沒有,那就不一樣了。

 我們看沒有李登輝的國民黨,他們在2000年以來的選舉,那是怎樣的衰退現象。這是李登輝掌權時所沒有出現的現象。我們從李登輝的民主化對台灣本地人民所得到的擁戴,及由此獲取的選票。再由陳水扁不管怎樣採取偏向泛藍軍的政策,都無法得到外省人或在台中國人的選票來看,我們可以說,持續泛藍軍的路線或者讓國民黨權貴、在台中國人繼續掌權,他們推動的政策,最後將使國民黨的選票嚴重流失,然後喪失政權。李登輝的民主化路線是讓泛藍軍吸收選票很重要的手法,而他也讓國民黨穩住政權。

 有人會說若不要民主化,也許民進黨也不會竄起。這就牽連到前述的第二個議題,假如沒有李登輝,國民黨強硬阻止民主化,他們會遇到甚麼情景?那就等著民進黨不斷蓄積各項選舉的動能,然後在他們走向街頭路線上,以第三世界或共產世界變天的龐大遊行、強烈動員、街頭運動,逼得國民黨棄械投降,然後新產生的政權全面清算國民黨以往留下來的罪惡。

 至於清算的底線在哪裡?就不知道了。我們看1988年之後,國民黨內冒出來的許多外省籍領袖,俞國華下台的因素是:他的形象不好,導致國民黨敗選,所以,李煥以黨務工作者逼他下台。李煥的形象也不好,所以,也沒有增加國民黨的選票。郝柏村當行政院長時,對民進黨是一大利多,因為當時打郝柏村就有選票。

 至於有人提到宋楚瑜、馬英九。沒有李登輝,宋楚瑜不可能在國民黨體制中,那麼快竄起,同時,等到俞國華、李煥或郝柏村將國民黨的選票敗光,宋楚瑜也報銷了。至於更後輩的馬英九就不用說了。

 很多外省人或在台中國人在罵李登輝,但沒有李登輝,國民黨敗的更快。至於外省人或在台中國人所想到的利益,一定很快就被掌權的民進黨調整。簡單的說,外省人或在台中國人實在應該感謝李登輝,不是批判李登輝。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