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淵專欄 回首頁 

台灣「無線城市」的脫線迷失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前高雄市長、現任行政院長謝長廷,在慶祝耗資一億三千萬元的「高雄市無線網路共用平台」啟用時宣稱,「無線上網象徵新時代的開始…,高雄市不僅是全台第一的『行動城市』,還是全世界第一座以『市政公務』…的無線網路城市…」。不到半年,今年五月初,高市社會局長洪富峰指出,局裡的電腦要連結戶政系統時,常「花費半天時間,甚至當機」;秘書長郝建生也指出「市政府…各局處(電腦)系統不相容…」。

 高雄市不是個案。台中市要建置「數位台中行動城市」,但是,主導整個建構的曜正科技財務危機頻傳,連續三個月沒發薪水。台北市去年建置的「無線網都」,效果遠不如預期,馬英九市長卻要搞更大的「無線台北,台北無限」計畫,使台北市可以成為「全球第一座首見的訊號無縫隙、服務無縫隙的無線城市」。

 奇不奇怪?當今世界,紐約是金融之都、巴黎是藝術之都、巴塞隆納是文化之都,而台灣三大都市不發展其經濟、藝術、文化,反而是爭先恐後要成為「世界第一」的無線城市;可說是無線的脫線,無限的迷失。

 台灣政治人物對科技的脫線及迷失,可說是不分政黨。遠在連戰當行政院長,國家資訊建設(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就是他的執政重點。政黨輪替後,現任執政者野心更大,NII變成NICI(加了Communication),要藉由「電腦化…及網路化…,帶領我國邁入真正的資訊化社會,提升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基於此,最近政府又編了耗費數百億的「M-台灣」,要在「二○○八年達到無線上網人口數八百萬」並「產值達四千億元」的目標。真相呢?

 真相是,在行政體系,很多地方政府的基本資訊系統建設不完整,偏遠鄉鎮的e化更是落後。又如在電子商務上,最近中山大學一個研究發現,多數投資的企業是血本無歸,少數成功的案例則顯示:經營者的投入,而非科技,才是成功的主因。

 更糟的是,網路相關的犯罪案例,在1999至2002年之間,以每年超過200%的速度上升,而這犯罪人口之中,超過80%是國中、高中及大學學歷。換言之,在政府大力投資於新穎先進的科技之時,很多地方的基礎資訊系統的建設落後,電子商務投資則是不具成效,而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正因網路而快速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行政院「產值達四千億元」的目標,是理想還是幻想?

 事實上,自從五十多年前電腦發明以來,資訊科技的應用一直必須面臨所謂的「生產力矛盾」(productivity paradox)的詛咒,即投資巨額資金,卻不見生產力的改善。

 從宏觀面而言,這個詛咒背後至少有三個主因。其一是20╱80法則:每投資於資訊科技20元,必須投資80元於人員的培育及制度的改革上,投資才有成功的希望。可惜在台灣,「船堅砲利」的心態,使得科技的投資遠超過於人及制度的投資。

 其次是40年法則:一個革命性的科技如汽車、能源,需40到50年時間,才能在一個社會普及,而資訊科技在台灣只有20年不到的時間。

 最後,是主導科技發展者霸權、暴權心態。霸權指的是主導科技政策者狂妄的自以為神,認為只要擁有科技,就可以扭轉世界。暴權心態指的是人以為擁有科技就有如中了樂透的暴發戶,不需努力即可成功。

 的確,台灣要成知識經濟的大國,絕對需要發展資訊科技,但這個發展必須從扎根作起,必須遵循20╱80法則及長年的經營,也必須謙虛、務實。令人遺憾的是,台灣要轉型為知識經濟必須依賴的軟體系統整合產業,多數面臨無利的困境。這種科技政策的慘狀,只能以好高騖遠、揠苗助長來形容。

 陳總統曾說不希望「自欺欺人」,而台灣這個多災多難,又活力四射的國家,需要陳總統及他的科技智囊的珍惜,不要陷入「生產力矛盾」之中,這樣子,「自欺欺人」才不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6.24

最近更新目錄

snews100熱門話題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