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總統,真像總統,但卻不是一個實質國家的總統。這是因為中華民國已是歷史名詞。它在1949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終結,在1970年被逐出聯合國,從此以後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只像是國家,但不是實質的國家,或就如美國國務卿鮑爾所言,它不能享有實質國家應有的權利。例如,中華民國的總統出訪過境,要看強國臉色。又如,中華民國的選手參加奧運,不能唱自己的國歌及升自己的國旗。更糟糕的是,讀過憲法的中華民國國民,殊少人知道憲法的實質內容為何。他們也選了立委,但都不知立委立了什麼法案,而只知其中有把身體當社交工具的或通緝在逃的。所以中華民國可以說是國不國、官不官。故它的總統也只能真像總統,但不是實質國家的總統。
事實上,中華民國的國民也只是真像國民,但並不是一個正常國家的主人。台灣是個寶島,自古以來是列強侵略的目標。從四百年前的荷蘭,到之後的鄭成功、大清帝國、日本帝國,到當代的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很愛台灣;但是,這些列強的愛是巧取豪奪的愛,剝削迫害的愛,令寶島人民窒息的愛。悲劇不斷的寶島人民,也發展出一種矛盾的民族性格:一方面,他們深信要拚才會贏,另一方面,他們又逆來順受,吃苦像吃補;一方面,他們夢想著擺脫被殖民的命運,另一方面,他們又生怕肩負起捍衛自己國家的責任;一方面他們渴望領導者有如摩西,另一方面他們又生怕領導者是撒旦。
這種民族性格,進一步形成現在台灣人民游移不定的國家認同。其實,絕大多數的中華民國國民都已認知到,中華民國成為歷史名詞乃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他們的心裡在吶喊,如果我不是中華民國國民,那我又是誰?可是傲慢的掌權者卻說不出新國家的具體方向、策略及建設方針藍圖。他們只有要求:把權力給我、讓我過半。歷史新低的投票率,反映出寶島人民對於權力傲慢的焦慮疏離及國家方向的迷失感。
中華民國的總統,不管由誰來當,都只是真像總統,而不是實質國家的總統,這是歷史的宿命,是結構上必然的結果。但是這個命運不是不能改變。人之所以被命運操弄,是因他們對於形塑命運的歷史及結構因素毫無所悉,才會如黑格爾所言,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而寶島的歷史告訴我們,寶島的子民在缺乏權力的情況下,已創造了很多非凡的奇蹟。
的確,台灣政治今天最需要的,不是權力的過度集中,而是權力的分散。台灣的經濟最迫切的,也不是將數千億資本投資於某特定產業,而是讓資本更平衡地流通於台灣各地。更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新興國家,飽受白色恐怖主義迫害的人民心靈,需要台灣本土的文藝復興運動,來形塑兼具勇氣、愛心與智慧的新台灣民族性格。所以,立委選舉失敗的危機,也正好是寶島文藝復興的契機。
是的,台灣要以人權立國,要和鄰國和平共存,歌謠、文學、詩詞、電影及運動文化的重要性,絕對要高過於經濟、軍事與科技,也不需要大而無當的政治權力。陳總統若能成為台灣文藝復興的使者,必能擺脫「真像總統」的宿命,也必能在歷史留名。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4.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