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邱垂亮專欄

他山之石──中國政治掛帥干涉他國內政

 日前,馬英九去日本訪問提出不獨、不統、不武「三不」兩岸政策,並且要與對岸簽訂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還有,他一直堅持「終極統一」,認為台灣最後要與中國統一。他也接受中國國民黨承認、但中國不認帳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馬英九選總統的副手蕭萬長,多年來推動「兩岸共同市場」,想學歐盟模式,政經分離,只推展經濟整合,不談政治連接。

 不久前,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先刊登廣告提出「兩岸和平共處法」,建議台灣舉行「統一公投」,引起很大爭議。後來,他又再刊登廣告「再論兩岸和平共處法──兼答陳水扁先生之質疑」,為他的統一論辯護。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台灣維新」、「和解共生」政策,也主張對中國進一步開放。

 當然,馬英九與謝長廷之間有根本統獨國家認同的區別。但他們對專制中國釋出善意,想改善台中兩國關係,用心之處有相同的地方,則毋庸置疑。

 不過,他們共同的問題是,期望專制中國會對他們有善意回應。在這一關鍵問題上,他們都明顯太過一廂情願,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對中國共產政權的權勢運作本質不了解,不知中共1921年成立至今絕對遵守「權力至上」主義,「政治掛帥」主導一切,不僅經濟、連軍事都要服務政治,受政治指導、控制。老毛的名言,「槍杆子裡出政權,但政治指揮槍杆子」,至今仍是胡錦濤諸公奉為最高指導原則。

 近年「中國崛起」(我有質疑)嚴峻影響美國、日本、歐盟、澳洲等民主國家的對中政策。不僅經貿上,雙方關係大肆改進,連外交、戰略安全等關係上,都有越來越綿密的接觸、交往。因為911後反恐戰爭的日益嚴峻,為因應北韓及伊朗核武危機,美國更是一再向中國妥協、退讓。

 澳洲近年來經濟繁榮,卻越來越依賴中國。2006-07年度,澳中兩國貿易將增長21%,高達500億澳幣,澳洲享受貿易順差3比1。很快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澳洲最大貿易伙伴。

 目前有9萬中國學生留學澳洲,並有不少中國學者和訪問學者在澳洲大學和研究機構工作。每年還有31萬中國旅客來澳洲旅遊。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國移民大增,目前有69萬中國人移民澳洲。

 最近,澳洲政府,尤其是安全單位,開始注意到這個經貿、學術及移民關係大肆增長帶來的政治與國家安全問題。

 首先,2005年中國駐雪梨總領事館負責政務的第一秘書陳用林,尋求政治庇護,透露中國有1千多間諜在澳洲各地、各行各業收集情報,尤其是對澳洲政府官員、中國移民和留學生、民運、藏獨與台獨人士、法輪功會員等,更是盯得非常緊。陳用林的證詞引起全國一片譁然。

 不僅如此,最近澳洲安全單位開始發覺並深感憂慮的是,中國收集軍政情資外,更滲透澳洲學術研究機構,運用中國學者偷取澳洲高科技研發結果,並經由「儒學研究中心」在澳洲各大學的設立,建構其中國文化主義播散網絡,以圖長期影響澳洲文化、價值系統。

 還有,在中國外交、統戰組織的領導下,威脅利誘華僑、臺僑,滲透、分裂華僑、臺僑社團。

 最令澳洲政府及政治人士震驚的是,中國利用經濟力量向澳洲政府官員下壓力,政治干擾澳洲內政。

 這些日子,法輪功支持的全球人權聖火遞傳活動到達澳洲,引起各界注目。聖火到達布里斯本、雪梨、墨爾本之前,各洲議員都收到中國總領事的信,口出狂言,要求(有人說聽起來像「下令」)他們不要參加聖火傳遞活動。信中並暗示如果他們不聽勸言,可能會負面影響澳中經貿關係。

 中國官員如是赤裸裸的警告、威脅,用經濟力量壓抑澳洲民主政治的行徑,引起很多澳洲政治人物及媒體的強力反彈。一位有名的中國專家在澳洲國會作證直言,中國的行徑已嚴重侵犯澳洲國家主權。

 不久前,達賴啦嘛來澳洲訪問,中國政府直接向澳洲總理何華德表明,要他不接見達賴啦嘛,讓何華德大為動怒,對澳洲外長唐納說,「究竟誰決定澳洲總理見誰不見誰?我?還是北京?」他當場決定公開接見達賴啦嘛。

 中國崛起的高速經濟發展,依賴澳洲豐富的能源及生產原料。中國竟如是霸道,赤裸裸干預澳洲內政,其彰顯的「政治掛帥」、「以經(商)逼政」的政治文化、心態和作法,令很多澳洲人震驚、憤怒。

 崛起中國不僅在澳洲,連超強美國及歐盟強國,如德國,都產生同樣的中國威脅症候群。今年9月雪梨APEC高峰會中,美國、日本、澳洲與印度協商建構民主戰略聯盟,不言可喻針對中國。他們用行動點出中國威脅症候群的存在。

 大概只有天真、無知的中國國民黨,才有馬英九的「不獨、不統、不武的三不」及蕭萬長的「兩岸共同市場」對中國全面開放、毫無敵我意識、維護台灣主權的的中國政策。有如是天真、無知的政黨和政治領導人(還可能被選為總統),台灣國家主權前途,實在很難看好,令有台灣心的台灣人憂心重重。台灣人民如不幡然覺醒,在明年初立委及總統大選中,眼睛雪亮,投下認同台灣的一票,台灣前途一定一片黑暗。這不是危言聳聽,是鐵桿的現實。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