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運動
從有文字史以來,只有兩個人不必經過死亡而可進入另一個世界。(註)死亡是必然,人生卻是一連串的不必然,從頭到尾充滿著不確定性。在面對必然的死亡,許多人會企圖追求「不朽」來彌補「必毀」的情何以堪。不死的真神,甚或已經死了,但「有幸」被列入「封神榜」的死人都是人們選擇的對象。
人的渺小,人對充滿混亂和不確定性的世界所顯現的無力感,是很難下嚥的事實。認為生命是可以受掌控而且具有特殊意義是一種幻覺。但即使是幻覺,人類的社會活動卻是依賴如此的幻覺而得以周而復始運作不斷。
追求真神,或是渴望創造自己的「神」,加上對不確定的生命妄圖控制的幻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追逐「無敵鐵金剛」領導者的主要原因。事實證明,世上無人擁有金剛不壞之身。世人曾經替多少頹萎的「偉人」送過終?除了把「死的偉人」制作成標本繼續膜拜之外,不甘心的偶像崇拜者仍然在繼續尋找下一個超人假神。
矛盾的父權
稚齡的孩童必須完全仰賴父母的關照才能生存。父母除了提供衣食等物質上的協助之外,在心理上也給予孩童存活在這個變化多端的人世所需要的安全感。因此,在何爾蒙肆虐的青春期到來之前,絕大多數的孩童都是唯命是從的跟隨者。
大部份的為人父母者,出於善意,都有一種「知子莫如父」的堅持,褂在嘴邊的總是「這樣子做,還不是為你好」的「無奈」。恪遵庭訓的好處是在父母的疼愛之下,我們可以得到適當的安全感、愛以及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支助。「會吵的孩子有糖喫」是例外,不是原則。
馬克吐溫說:當我十七歲的時候,總覺得我的老子什麼都不懂,到了我二十四歲的時候,突然覺得老爸變得非常地聰明睿智。我始終很納悶,為什麼父親在短短的七年間成長了這麼多?這雖然是一句俏皮話,卻也道盡了人內心裏追求獨立自主和期盼「父權」指引的矛盾。
當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力逐漸削弱之後,我們在社會上為生活奔波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尋找替代父母角色的精神支助。老板、上司(甚至配偶)除了樂意的提供「指導方針」之外,也附帶著運用獎罰的方式來「操控」我們。於是,我們對父母的「照顧」和「關懷」的愛恨交雜心理,轉換、持續成我們對領導者的「領導」和「統御」的服從與悖逆的矛盾。人們在尋找能夠適時領導他們的教父,卻對「馬龍白蘭度」那種趾高氣揚的「統御」在內心醞釀著不滿。
「神」死了!
拆除了代表舊勢力、獨裁威權的「大中至正」,引來殖民者和他們的台奸附庸的梟叫狼嚎。這種淒慘的悲哭實際上是一群奴才失去了主人的哀號。「藍教」的老「神」早在1975年早春的一場穿鑿附會的滂沱大雨中下了地獄,多少藍教徒卻仍然死命地抱著獨裁者的木乃伊,奉之如神祉。枯朽的屍體,未能入土為安,卻還譏諷式地活在那些喜歡穿紅衣服逛街的人的齷齪心中。
對這些人而言,殺人如麻的屠夫不但是英雄,還是功大於過的教父。馬英九和他的跟隨者表面上異口同聲地狡辯說:蔣介石的功過是可以討論的。在骨子裏,他們卻是奉行著漢民族崇拜陽具的傳統,怪不得只是少了「大中至正」四個字而已,他們竟然有宛如去勢的痛楚。
去了「勢」,再也不能用「大中至正」來自我誇耀的藍教徒們,好不容易另外樹立起來的「中興少主」,卻在眾目睽睽之下像洋蔥一樣地被層層剝皮,露出了「支那男妾」的真面目。老的藍教神已經死了,新的藍教神卻是如此的「不棟」。怪不得一些不安的「英雄」近日來逐漸有揭竿而起取而代之的衝動。
先有姓周的那條「細尾」的,企圖用警察升遷的爭議來展示自己敢於污蔑台灣人中央政權的驍勇,後有攻下中國城山頭的軍頭犬兒的對扁的不斷嗆聲。陳水扁已經不能再選總統了,卻仍舊扮演著藍色毒箭的靶的,起初我們還以為這幾個封建遺孽是蜀犬吠錯了日,恍然大悟之後,才發現他們是在向「封神榜」辦掛號。
台灣人不需要外來的假「神」!
四百多年來被外來殖民統治欺壓的台灣人,被訓練成唯命是從的奴僕,就連他們所侍奉的神祉也是過海而來的神仙。自從2000年台灣人取得中央行政權之後,外來殖民者的垂死掙扎,除了企圖用他們已經變成「蔭屍」的老神來繼續鉗制恐嚇台灣人之外,還處心積慮地從事新的造神運動,試圖樹立另一個替代的神祉。可惜,這個不成材的東西,一下子就被人看破「卡肖」,露出「攏是假」的本性。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馬英九不久前訪日時,在路邊嗆聲的東瀛男子不是說地很清楚了嗎?──不要把「馬」當「鹿」,莫把男妾當英雄。這個被複制的假神已經破功了。當藍教徒正慌忙著尋覓另一個替代的「中國神」的時際,不正是台灣人靜心思考的時候?台灣人不但不需要外來的中國假神,更不應該企圖把從台灣人之中興起的新的領導者推向神格化的悲哀邊緣。新的台灣人領導者只是飛在雁群之前那願意領航的雁子。他不需要有什麼值得驕傲或與眾不同的特質,只要有一顆甘願將自己擺到祭壇上的誠心摯愛。
台灣人在仔細觀察謝長廷的時候,要記得他也只不過是我們揀選出來暫時領航的雁,不是中國威權文化裏嚮往的巨鵬。領航的雁不可能十全十美,必須有進有退,隨時可以被取代,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有任期的經理人。如果我們對謝先生有不適當的期待,不但對他不公平,造成過多沒有必要的壓力,到最後我們還會有不可避免的椎心刺骨失望之痛。慧眼識英雄,傻眼瞪狗熊,與其花上半天去評頭品足地「畫虎爛」,到最後還只能得出個「見仁見智」的沒有共識的共識,不如和經理人坐下來好好地討論如何規劃經營大計。
註:創世記 5:24:「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列王紀下2:11:「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根據聖經,以諾和以利亞是沒有經過死亡之門而直接上天堂的唯「二」之人。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12.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