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江建祥專欄

台灣吹響法律戰號角的時候到了!

 陳水扁總統近日宣示,將以新會員入會的方式,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歷次選舉造勢中,隨意開具空頭支票,已經使得陳總統的可信度降到最低點,希望陳總統這一次可以信守諾言。就算台灣在他所剩的任期內,無法順利地進入聯合國;至少,這是陳總統最後一次可以在歷史留名的機會。陳總統如果關心他的歷史定位,就必須思考如何在未來一年多的時日裏,積極地推動台灣以新會員加入聯合國的各項活動。

 中國共產黨對台灣的輿論戰、心理戰與法律戰始終沒有中止過。從2005年反分裂法的制定之後,這三種無形的戰爭,更是進行地如火如荼。一般人尚且能夠感受媒體的亂象和猖獗的爆料。但是,無聲無息的法律戰卻常常為人所忽略。反分裂法施行與適用的結果,截至目前仍然看不出個端倪。然而,配合著中共對台灣在外交上的無情打壓,以及在國際組織活動中對台灣的排擠,在可見的將來,中共對台的法律戰將要比輿論戰和心理戰更具有殺傷力。

 中共企圖透過反分裂法的制定,為其武力犯台提供法律上的憑據。但是,這種國內法,了不起只是一廂情願的單方行為,根本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同。比較可怕的,倒是台灣的地位始終在國際公法裏,找不到明確的法理依據。「台灣地位未定論」、「不統不獨的維持現狀」,以及中國黨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和該黨新任的智弱主席,近來常喜歡掛在嘴角上的「暫行架構」,都是鼓勵中共肆無忌憚地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錯誤理論。這種持續的「無法」狀態,為中共併吞台灣的野心,提供了許多藉口;其中,以「收回失土」為理由的武力侵犯,不只是台灣人所關心的,更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一顆未爆彈。

 中共對台灣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策動利欲薰心的台商對執政黨施加壓力,促成草率的直航與三通,表面上是在促進兩岸文經交流,實際上則是在逼迫台灣的官方接受賣國喪權的交易。中共的另一個策略,則是繼續在國際社會上對台灣進行無情的打壓,非徹底剝奪台灣在國際法上的人格則不休。對付中共這種囂張的殲滅性舉動,台灣唯一的救亡圖存之途,就是從事實上的台獨,勇敢地跨入法理上的台獨。

 本土社團一直呼籲的「正名」與「制憲」,是從台灣內部自發的法理台獨運動路線。台灣必須要先擺脫「中華民國」這個沉重的包袱,才有完成建國大業的可能。以營建工程相比擬,扛著「中華民國」這個「烏龜殼」的台灣,再怎麼進行內部整修翻新,從外面看總脫不了烏龜的蹩相;唯一的方式其實是整地重建,從裏到外,將舊有的,包括地基與屋殼,全部犁平。

 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則是從台灣的外部,在國際社會主張法理的台獨。聯合國憲章第四條規定聯合國的會員資格只有三個條件:一、必須是國家(state);二、必須是愛好和平的國家(peace-loving state);三、必須願意履行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義務。其中,愛好和平與否以及是否有遵守憲章的意願是屬主觀的條件;但是,申請入會的可能新會員是否是合乎國家(state)的要件,則是客觀的。

 從1933年蒙得維的亞公約的四個國家構成要件(人民、領土、政府和對外關係)看,台灣是不折不扣的國家,就算是以國際法學者所附加的兩個額外條件(尊重人權的政府a democratic government respectful of human rights與事實存在的國家實體 de facto state)來評估台灣,台灣還是個如假包換的國家。

 台灣之所以不能被國際社會廣泛地接受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有兩個主要的理由,一來是因為台灣從來沒有自己宣布獨立過,根據美國外交關係法彙總The Restatement (Third) of the 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台灣如果不自己為獨立的宣告,根本無法合乎國家的要件。二來則是因為中共在國際社會上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政治操作,迫使幾乎所有的國家必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間做一個零與和的選擇。

 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有兩個好處:一方面,由於台灣的最大盟邦(美國)一再地重申不支持台獨和反對任何一方以片面的行為改變現狀的立場,台灣以其他方式宣布獨立,勢必遭受美國的責難,甚至引起中共的脫序反應。拋棄對「中華民國」這個圖騰的堅持,不再重蹈中國黨阿Q式的「重返聯合國」的歧途,以新會員國的身分申請入會,實質上是向代表全世界的組織宣布台灣的獨立。二方面,以台灣的名義重新在國際社會搭個新台子,可以不再受制於「一個中國」的緊箍咒,拋棄「中華民國」包袱後的台灣,不必再是零與和選擇的犧牲品。

 自從陳水扁總統透露將以台灣名義、新會員身分申請加入聯合國,綠營的朋友對陳總統的批評指教,似乎比蔣幫難民的雜音更加尖銳苛刻。其實,在此國家興亡的決定時刻,陳總統在所剩的有限任期內,任何對獨立建國有益的舉措,都應該受到鼓勵與百分百的支持。在獨立建國的道路上不因一時挫敗而氣餒同志們!讓我們停止歸咎、指責的遊戲,繼續銜枚疾進!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