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黨的榮譽主席「歸西」磕頭,向全世界宣布該黨「聯共制台」的新政策以來,一個原本還算寧靜的蓬萊寶島,一夕之間在紫(藍混紅)色妖魔的淫威肆虐之下,變成了人間煉獄。
無恥的民意代表與嗜血的統派媒體,吐著開叉的舌頭,明目張膽地進行著所謂的「爆料」文革,美其名是揭弊的義舉,其實只是撒旦的惡毒指控而已。
面對這類接踵而來的指控,到底該一一駁斥?還是應置之不理呢?大佬們給陳水扁總統的建議是:「不要隨之起舞」;可是,政論節目裏的耍嘴皮專家,卻又高聲疾呼,要求總統對每一個指控都必須說清楚講明白,不然莫怪他們的「有罪推定」。
到底孰是孰非呢?馬英九可以用傲慢的「謝謝指教」或狀似天真的「我不知道」來應付任何指控,並得全身而退,陳水扁為何不能?
箴言說:「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這兩句話,如果從表面上看,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仔細地分析,卻發現這兩句話不但不互相矛盾,甚且隱含著玄機。
所謂「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指的是大佬們的智慧語:「不要隨之起舞」,也就是不可依照他們的遊戲規則。要不然,你會變得跟他們一樣的愚蠢無知。所謂「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指的是:回應斥責愚昧的人時,要盡量使用簡捷明瞭的話語,不然,愚昧的人會因你大費周張的反應,而沾沾自喜。
給予對方權力的滿足感(empowerment),是心理戰上最大的忌諱。歷史上每逢藍紅二軍對壘,藍軍總是兵敗如山倒。考其原因,就在藍軍裏,那個只有士官學校資歷的主帥,剛愎自用、不堪紅敵的心理刺激,老是跟著人家漫波,讓紅軍有種爽到心坎裏的「操控滿足感」。
這種權力操控的滿足感宛如鴉片,當心理刺激的方法屢試不爽時,對手會繼續不斷的施用同樣的戰術,直到敵人投降或轉進為止。自從2004年藍軍敗選之後,紅藍便開始互通款曲。如今,攙雜了紅色毒素,學會了文革賤招的藍軍,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台灣人不可不察!
陳總統剩下不到兩年的執政時間,如果每天只知應付邱毅以及其他紫色惡魔的文革賤招爛術,不但國務會因此廢馳,更會使得本土政權陷入永劫不復的困境。陳總統以及民進黨團隊必須從上述的箴言裏學得智慧,才能避免傾滅的厄運。
對付紫色心理戰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首先,「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也就是當敵人翹著歪斜的嘴角進行下一輪的惡意指控時,我們要知道如何用簡捷明瞭,但表面愚昧的口頭禪,回應他們用開叉的舌頭所講出來的蠢話。
下列的制式語言可供參考,當然負責文宣的同志可以另有創新:
「多謝指正。有關單位正在進行調查了解中,如果涉及法律層面,一切將依法處理。」
「在調查結束之前,礙於偵查不公開的原則,我們絕對尊重檢調的權責,不做任何的評論或揣測,也希望媒體同仁可以鼎力配合,適當節制,以確保司法獨立與勿枉勿縱的原則。」
然後,當惡毒的紫色攻擊仍不停歇的時候,就要記得「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的警訓,必須要能斬釘截鐵地拒絕敵人的誘惑,告訴他們:
「除了我們以前已經很坦誠、明白的宣示之外,我們別無意見。」
民進黨的執政同志必須要學會馬團隊那種死不要臉的行事作風和態度,不要臉皮太薄,誤認為自己執政黨地位所附帶的,只是被那些敗選的敵人糟蹋的義務。有空不妨多看看美國國務院的例行簡報,那些技術官僚可以跟馬英九一樣,講了個把小時,沒有重點,不著邊際,還讓人有一種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的錯誤感覺。
長期被外來政權奴役的台灣人,個性已經成為心理學上所稱的「順服人種」(the compliant),不但完全沒有自己的界限,對於外族的壓迫欺侮更不知道要說「不」。欠缺說「不」的能力,會導致人格的嚴重缺陷。
順服的人種實際上沒有自我,他們把自己融入別人的需求裏,不當地去承擔別人的責任。例如,反攻大陸本來是蔣幫難民自己的事,不知道拒絕、說不的台灣人,在1949年之後的三、四十年漫長的歲月中,居然還跟著起哄附和。直到這些藍色寄生蟲一個一個(西)進回(歸)之後,憨直的台灣人竟然連恍然大悟的表情都不敢形之於外。
選舉失敗是蔣幫難民他們家的事,要鬧要扯都可以,只是他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結果,鬧事胡扯的沒事,倒是善良的人因為怕「傷他們的心」,卻處處在替他們買單。
外來的政權為了要持續他們殖民統治的有利地位,不得不堅持心理學上所謂的駕馭者(controller)心態,他們宛如寄生蟲,把自己的需求當作別人的責任;不但拒絕尊重別人的界限,並且抗拒肩負自己的責任。
輸了選舉就怪那兩顆,一副沒有那兩顆的衰萎相;不容別人取代他們的統治地位,就四處杯葛搗蛋,讓本土政權疲於奔命,然後回過頭來恥笑本土人士,說他們本來就不適合執政,只適合被管。
踐踏鄙視本土文化,當本土人士覺醒要拾回自尊的時候,他們又歇斯底里地吼哭:「不要操弄族群」。
善良的台灣人啊!是到了板起臉來,對這些蔣幫寄生蟲說:「閉嘴」SHUT UP、「不要」NO 的時候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8.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