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裏的 ARGUMENT 翻譯成中文為『爭辯』、『爭論』 或『辯論』,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以上的人在口頭上的鬥爭或是互噴口水,再怎麼說都有一些負面的意義。實際上,並非每一種爭辯都是不好的,有的時候爭辯是無可避免的,誠如孟子所言:『予豈好辯哉,予不得以也。』
人是世界上唯一知道如何爭辯的動物,神只把爭辯的能力賜給人,其他的動物只知道如何相互叫囂,看起來好像在辯論,實際上只是在制造噪音而已。神也喜歡辯論,聖經以賽亞書一章十八節就記載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
爭辯論述是對自我存在的肯定,是人類互動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互助的方式:預警式的爭辯,可以幫人驅凶避邪;解說式的論證足以教導;抗議性的陳述則是對正義的爭取;講道理的對話可以解決爭端。當作自我的伸張,爭辯反而惹來鄙視;做為求愛的方式,辯述表達了我們的摯愛;祈求可以換得憐憫;多少慷慨激昂的演說曾經改變人類的歷史?!為了要幫助、警告、領導或教導別人,我們必須爭辯;大膽地愛、努力地學習、享受正義這些都脫離不了爭辯。
爭辯既然如此重要,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它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感?或許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把『為反對而反對的爭吵』跟『用邏輯的思維論證』搞混了吧?!我們領教過很多對辯論技巧、程序與方法都很嫻熟的耍嘴皮專家,他們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言不及義、巧言令色鮮矣仁、浮華不實!好比將價值萬金的馬鞍架放在一匹劣馬背上,不但不相稱,也幫不了那匹劣馬。
巧妙的辯論是由辯者由內而發的功夫,是一種自我的升華,是一種藝術。爭辯不是單純的言語述說,而是一個人依靠他的靈魂所做的表述,絕對不是華而不實的詞藻。藝術家與工匠的區別就在這裏。
如果贏得一場辯論指的是迫使對手俯首稱臣,那麼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人贏過一場辯論。爭辯不是我們用來毀滅對手的方法,而是我們用來達某種特定目的、或滿足某種需求的手段。爭辯是我們參透真理的方式,是一種我們用來與人聯繫交通的無以倫比的藝術。
爭辯論述的最終目的在達到『雙贏』。『贏』就是『如願以償』,雙贏就是我們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也幫助我們的對手得到他想要得到的。
爭辯可以是比賽式的辯論,可以是具有攻擊與侵略性的,也可以是愛的表示、論點的認同、實際的協助、或者是行動上的合作。雙贏式的爭辯更可以是無言的聆聽或無聲的抗議。有很多時候,最好的爭辯是讓對手自說自話,最終陷身自己設的囹圄而俯首認輸。
我們的對手的能力來自我們的授權,換句話說,我們的對手的能力來源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感覺與認知。如果我們授予對手從來就不擁有的能力,那麼,我們所面對的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的對手有某種我們不得察覺的能力,因為我們對這種能力的『無知』,我們的對手的能力無法對我們起任何作用。
杜魯門總統在被選為總統之前曾經開過裁縫店,當了總統之後的杜魯門總統和當總統之前的杜魯門裁縫師根本上沒有什麼差別,一樣的身高,相同的智商,可是為什麼當了總統的杜魯門會有如是的能力?答案是:杜魯門自己的新的感覺與認知,還有他周遭的人的新的感覺與認知。
了解上述有關『能力』的道理,我們可以在爭辯的過程中,很輕鬆地解除我們對手的能力。因為我們了解對手的恐嚇、裝腔作勢、無理指控、謾罵叫囂只不過是用來遮掩他們的虛弱,並不代表他們的能力。只要我們無動於衷,對手是無法奈我何的。
爭辯目的是雙贏,我們說服對方改變自己,也讓對方有機會說服我們做些改變,最終容許雙方各取所需。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我們的對手。
有些人是為反對而反對,他們的反對言詞與動作狀似爭辯,實際上只是一種咆哮的變種而已。另一種人則是被他們的偏見所蒙蔽,無論你如何努力設法溝通,他們宛如塞滿垃圾的房間,不但你無法再塞任何東西進去,通常在你企圖打開他們的心門時,一大堆垃圾會翻滾而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我們甚至對『偏見』都有偏見,因為我們的教育或多或少告訴我們,持有偏見是一種反社會的行為,是不好的。我們雖然不是深綠,就是深藍,非獨即統,可是,我們喜歡裝做『中間選民』。很多時候那些自以為是的政客,還給我們唬得團團轉,千方百計的想辦法討我們歡心。其實,在我們內心深處仍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偏見。
偏見的人通常並不自知,因為他們蠻習慣於自己的偏見,對他們而言,那來的偏見,別人眼中的偏見,卻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真理。當偏見牽涉到己身的利益,尤其是既得利益時,無論你如何辯才無礙,你都沒有辦法說服任何人去拋棄自己的既得利益。
爭辯是要辯到贏,達到我贏你也贏得雙贏。所謂『贏』就是如願以償,各取所需。然而,在面對傲慢與偏見的對手時,再好的辯證也是白費口舌。既然贏是要如願以償,我們的人生願望就是要保持我們有意義的生命以追求豐碩的生命果實,我們不想要徒勞無央A所以,我們必須避開無意義的爭辯。我們必須保留我們的決定權,只打我們想打、該打的戰。如此說來,並不是每一個贏都是積極的勝利,有的時候,我們必須學蔣介石厚著臉皮說:是該轉進──向後轉前進的時候了。
有的時候,我們面對無法克服的偏見,雖然明知爭辯可能是徒勞無功,我們仍然需要明知不可而為之。天曉得,對手是否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某種程度的照顧而一改初衷?或許我們的論證可以喚醒對手對自己的偏見有所體認,進而思過悔改?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論證對在場的旁觀者可能會有很大的助益呢!我們要明白,就算我們辯才無礙,也充分了解爭辯的技巧,更甚者,我們的爭辯藝術已經出神入化,我們還是沒辦法用合理的辯證來贏得每一個人的心,要不然,這個世界早就被邏輯與正義所征服了。
回到現實層面,從去年立法委員選舉結束以來,陳水扁總統與他所率領的民進黨,面對不可避免的在野杯葛和無理取鬧,衡量了現實狀況,決定採取合縱連橫之計。先有陳水扁主導、宋楚瑜賣力配合演出的扁宋會。再有號稱身段柔軟從不分身乏術的謝長廷口口聲聲『和解共生』。搞到現在,陳水扁的兩顆『問路石』都已經歸西復東返數日了,頭也磕了,國也賣了,就是不見軍購案能跨過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的門檻。
國民黨與親民黨各有各的利益要維護,也各有各的偏見要堅持。一個『聯共制台』,一個『兩岸一中』,葫蘆裏賣的都是『反獨促統』的偏見。民進黨一百多天來用和解共生、和平共存的方式所做的爭辯、論述,打不進國親兩黨那裝滿垃圾的『偏見心房』。
國民黨的黨產與它五十年高壓統治下所形成的政治地盤,是國民黨絕對不可能拋棄的既得利益。再好的辯證能力也不可能說服既得利益者拋棄它的命根子。親民黨是另一個不民主的政黨,它的形成是因為宋楚瑜不甘做老二,想要另起爐灶。任務型國大選舉失利之後,樹倒猴猻散是必然的命運。姑且讓我們等等看宋楚瑜還有什麼猴戲可耍,不過,我們卻是有百分百把握在目前這種『衰尾』的狀況下,任何可以各取所需的『雙贏』式爭辯與論述都是宋楚瑜夢寐以求的。
陳水扁總統和他所率領的民進黨,是否有智慧與膽識,用最有說服力的論述,對宋楚瑜還有他所剩不多的黨羽予取予求呢?就讓我們泡杯茶,嗑個瓜子,悠哉遊哉地拭目以待吧!以各位看官對陳先生水扁兄的了解,你說我們會再次失望嗎?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05.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