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日在一個綠色社團的例行會議中,有人提出,由於馬政權倒行逆施,失去民意,加上內部出現劇烈鬥爭,造成執政團隊的民調幾乎崩盤,然而,民進黨的氣勢未見提升,可見民進黨的主張沒有受到民眾的認同。
在場有人認為,民進黨在國家定位方面的主張模糊不清,沒有跟中國劃分清楚,因而不能凝聚民氣,結論是綠色社團應該監督民進黨,並給民進黨大一點的壓力。
民進黨並非執政黨,沒有表現的機會,當大家對執政的中國國民黨表達滿意時,相對的就不會重視民進黨,可是,目前民眾對中國國民黨相當不滿,對民進黨的認同應該相對提升,前者瀕臨崩盤時,後者應該氣勢飛揚才對,事實並非如此。
中國國民黨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從二〇〇七年開始,多數民眾誤認為民進黨是「貪腐」的政黨,造成民進黨的氣勢瀕臨瓦解,真正有一大堆「貪腐」記錄的中國國民黨其氣勢反而高昇。目前是中國國民黨的氣勢瀕臨瓦解,民進黨氣勢上升的程度相當有限,這一點值得綠營探討。
綠營有好幾個政治人物的個人聲望民調相當高,可是,整個政黨的聲望並不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民進黨是由以前的黨外人士轉型,早期帶有社團的特性,一般民眾的感覺,社團是從事社會運動,執政方面的能力不如正統的政黨,也就是不少民眾對民進黨執政不太放心。
民進黨的民調不容易提升,其原因很多,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就是問題不是出在該黨的「主張」,以前的民進黨在國家定位方面有堅定的「主張」,一樣沒有提升該黨的民調,後來的建國黨及台聯在國家定位方面態度極為堅定,也照樣不容易拉抬聲勢。
民進黨的屬性與中國國民黨完全不同,前者是新政黨,政治版圖從零開始,再逐漸擴大,若沒有特殊表現,政黨不可能成長,民進黨就是扮演「改革者」的角色來爭取選民。
中國國民黨是依恃以前獨裁者所建立的利益共同體來維護政治版圖,不需扮演「改革者」的角色,兩個政黨的特色完全不同。
當馬政權被人民唾棄時,民眾除了對馬政權不滿外,也譴責民進黨,因為民進黨扮演改革者的角色,而多數民眾認為該黨沒有盡到監督的責任,大家並不清楚民進黨是「不能也,非不為也」,因為該黨在各級政府的議員(包括立委)的席次居弱勢,沒有能力監督。
相對的,當年人民對民進黨極度不滿時,並沒有譴責在野的中國國民黨沒有盡到監督的責任,因為該黨本來就沒有扮演「改革者」的角色。
中國國民黨原來是獨裁政權的政黨,政治人物要出人頭地必須依賴上級的提拔,上下的關係密切,因而比較講究倫理,政黨有一個「老大」,底下又有好幾層的「大老」,整個政黨形成一個網狀結構,相當牢固。
民進黨是新的民主政黨,剛開始大家都沒有政治版圖,不能依賴他人提拔,要擴展自己的政治版圖,只能自己奮鬥,這種政黨的特色是不講究倫理,個個都是「老大」,沒有「大老」,更嚴重的是沒有凝聚力。
形成網狀結構的中國國民黨容易團結,支持者接受民調時,當然會認同該黨。綠營就不同,個個都是「老大」,不只政治人物如此,連支持者也一樣,因為不能主導民進黨,所以,會拿出很多理由來批判民進黨,接受民調時當然也圍剿民進黨,造成中國國民黨在「衰尾」時,民進黨的民調還是一樣低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