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由104人力銀行針對五都選舉的選民所進行的「五都選舉選民心聲」調查得知:
選民最期待的政策牛肉的前三項分別是「如何創造更多工作機會」(57%),「如何拉高市民平均所得」(46%),以及「如何改善治安」(35%)。
投票時選民最重視的為「政策」(46%)以及候選人本身的操守及魅力(35%),只有7%的選民是政黨取向。
選民最不喜歡的候選人前兩名為「一味攻擊敵手,逮到機會就猛攻」(48%),以及「只會批評現況卻沒有拿出解決方案」(46%),顯然的,選民是不喜歡政治口水。
依照上述民意調查,顯現出台灣的選民相當理性,水準也相當高,可是,選出的政府首長及民意代表未必符合上述條件。選民不喜歡政治口水,可是,有不少政治人物卻依賴政治口水當選。
政治人物相當敏感,他們知道選票在哪裡,因為爆料可以獲得選票,所以,大家爭相爆料,誰說選民不喜歡政治口水?
由民調顯現出,政黨取向的選民相當少,可是,由歷次選舉可以看出,大部分選民還是政黨取向,尤其是大選區的選舉,得票率就顯現出政黨對政治版圖的佔有率,沒有政黨奧援,政見再好,候選人再優秀,幾乎沒有當選的機會,民調與實際投票行為的差距太大了。
選民的期待與選民的投票行為差距太大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根據104人力銀行的另一項調查得知,有74%的選民對所有候選人的政見毫無印象,這是相當驚人的現象。
對政治人物的評量選民心中是有一把尺,可是,選舉時並沒有將那一把尺拿出來評量,顯然的,政治人物參選,很難以公共政策獲得選票,當選後選民也不會要求他們兌現自己的政見,因為當選人提過什麼政見選民完全沒有印象。
選民雖然對政治人物有所期待,可是,選舉時並沒有依照自己的期待圈選符合條件的人,形成投票行為與對政治人物的期待切割。公共政策並不是選民投票時所考慮的因素,也可以說民眾不關心公共政策。
事實上,不關心公共政策並不是台灣選民獨有的特色,先進國家的美國一樣有這些問題,可是,他們不關心公共政策的民眾不會參加投票,所以,他們的投票率很難超過五成。然而,台灣的選舉投票率奇高,代表很多不關心公共政策的民眾還是參加投票。
左右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並不如民調所顯現那幾項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期待,而另有其他因素,最重要的是人脈與政治意識;藍營首重人脈,綠營則是政治意識居冠。候選人的形象及政黨形象次之,其他因素所佔的比例就比較低,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與其他國家差距頗大,它算是台灣的特色。
台灣的選民心目中當然會有公共政策,可是,它不會反應在選票上。台灣選民雖然有自己的理想,不過,人脈及政治意識的影響力太大,選民被這兩項因素綁架,因而在投票時會忘了自己心中的一把尺,也因為有這種現象,台灣的選舉結果與民調常會有不小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