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國家聯盟、台獨聯盟、台灣教師聯盟等本土社團共同召開記者會,反對高中國文的文言文比例從45%彈性調整到65%,本土社團表示,身為台灣人,應該讀台灣的文學,再說文言文也不符合世界潮流,應該讓教材本土化。
綠營就是有這個毛病,任何活動都要扯上「本土化」意識,因而引起意識大戰。事實上,增加白話文、減少文言文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與政治立場無關。
本土社團認定文言文來自中國,難道白話文就不是?白話文能融入台灣文化,文言文一樣也可以,甚至於更恰當,唐詩以福老話發音其韻味比北京話更佳。反對增加文言文授課的比重,並不是為了反中國,而是擔心它排擠現代語文的發展。
古代中國人嘴巴說出的是白話文,可是,筆寫出來的卻是文言文,當時的文言文就是人與人文字溝通的工具,沒有白話文,當然以文言文當作溝通的工具。國文教師基於本位主義,當然強力主張推展文言文,他們就像以前三民主義教師反對大學聯考廢考三民主義一樣,他們主張若是廢考三民主義就會亡國,事實上,學生學了三民主義未必就比較愛國。
國文教師主張,以文言文為基礎再學白話文,程度會更好,這是硬拗的說法。它就像書法教師一樣,主張先學楷書再學行書,他們認定楷書的基礎沒有打好行書就寫不好,這根本就是胡扯,這種說法若成立,那古代的人行書都寫不好,因為以前並沒有楷書,別忘了是先有行書,再有楷書。白話文也一樣,沒有學過文言文,一樣可以學好白話文。就算學過文言文,也不能保證白話文的程度一定好。
現代的學生與古代不同,他們要學習的科目太多,不是只有國文一科而已,所以,花在國文的時間本來就不多,若是再學習太多文言文,結果是文言文與白話文都學不好。依目前的環境,除了中文系學生外,沒有人有能力將文言文當作溝通的工具,所以,學生學了文言文,卻一輩子沒有機會用它,而白話文卻是每人必備的基本工具。
現代的學生既然沒有機會學好文言文,文言文的角色就變成藝術,不是溝通的工具,所以,應該將它列為選修科目,讓有興趣以及預備就讀中文系的人選修,不要讓一般學生浪費時間,讓他們好好的學習白話文,訓練好溝通的工具。
現代學生語文能力太差,能寫出流暢文章的人不多,一般學生的文章連通順都做不到,且錯別字連篇,其原因有三:第一,現代學生敬業精神不如以前,程度普遍降低。第二,學生動筆的機會不多,大部分時間使用電腦,而絕大部分學生使用注音相關的輸入法,養成學生會讀不會寫。第三,基於本位主義,國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在於文言文,造成學生文言文與白話文都沒有學好。
目前國民黨執政,馬英九對中國還是有一份情,他不願意看到「去中國化」的教育,教育部官員揣摩上意,刻意加強「中國化」教育。這是嚴重的誤會,增加白話文、減少文言文的主張與「中國化」或「台灣化」完全無關,主張教材減少文言文是因為一般學生一輩子都沒有機會以文言文當作溝通的工具,不應該因為加強文言文而排擠掉學習白話文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