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六日雲林第二選區立委補選,過程異常劇烈。所以會出現補選,是因為中國國民黨籍立委張碩文當選無效,該黨認定形象受損,因而提名助理教授張艮輝出征,結果不只敗北,張艮輝的得票加上違紀競選的張輝元選票總和還不如民進黨的候選人。劉建國的得票率為58.81%,算是大突破。
綠營及藍營的鐵票加起來不會超過選民的二分之一,有五成以上的選民對藍或綠的政治色彩可以改變,這些人被稱之為中性選民,他們在選舉前依對候選人及政黨的印象來決定自己的支持對象。
馬政府執政以來,在經濟及災害處理方面讓人民感到失望,受到經濟壓力的中性選民會唾棄中國國民黨,對災害感到不滿的中性選民也沒有意願支持藍營候選人。顯然的,影響這一次選舉最大的因素是馬政府。
馬政府也很清楚自己的民意支持度很低,他們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上,只要中國願意以金錢來收買台灣,綠營就會泡沫化,為了國家主權而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者畢竟少之又少,中國在經濟方面能讓台灣佔一點便宜,藍營就會大獲全勝,馬政府會不擇手段推動ECFA,因為這是他們最後一帖藥。
內鬥也是這一次中國國民黨的致命傷,台北大安區的立委補選,藍營並沒有因為內鬥而敗北,因為藍、綠雙方實力懸殊,不容易看出內鬥的傷害。雲林縣藍、綠勢力差距較小,內鬥產生的惡果相當明顯。藍營支持者在張艮輝與張輝元的內鬥下,有可能就不去投票,這也是藍營敗因之一。
選前中國國民黨一直操作棄保,結果沒有如願。事實上,自主性高的選民才會棄保,中國國民黨的政治版圖建立在人脈,自主性較低。民進黨就不一樣,綠營的人脈薄弱,支持者的自主性高,容易出現棄保效應,高雄市長的選舉就是明顯的例子,羅志明的氣勢不如陳菊,綠營的選票幾乎全部投給陳菊,藍營要出現這種現象相當難。
中國國民黨非都會區的政治版圖建立在人脈,政治人物各有自己的勢力,不容易出現棄保。臺北大安區的立委補選藍營兩個候選人得票相當懸殊,不是因為出現棄保的現象,而是因為姚立明完全沒有在大安區耕耘,缺乏人脈。
民進黨些許人脈都在政治人物手中,黨部並沒有掌握到人脈。中國國民黨的人脈一部份掌握在政治人物手中,大部分則為黨部所掌控。這一次雲林的立委補選,張輝元握有人脈,黨部也有,張艮輝就是接收黨部的人脈,雙方相互切割,沒有交流,不可能出現棄保。
馬英九從未經營基層,總統大選時也一樣高票當選,讓馬總統誤以為中國國民黨一樣可以吸收自主性的選票。事實上,他之所以當選,是因為所有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急著奪回政權,在共患難的心情下,大家通力合作,將人脈集合起來支持馬英九,不是他吸收了自主性的支持者。
中國國民黨想要吸收自主性的支持者,才會徵召張艮輝,他們認定助理教授的形象較佳,容易吸收自主性選民。該黨估算錯誤,並非助理教授就可以吸收中性選民,否則立委改選時,各區全部提名教授豈不是要通吃。這一次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其票源全部來自該黨,沒有加分的功能,還不如找一個地方上有人脈的人。
這一次民進黨能獲勝是因為中國國民黨犯錯,不是民進黨翻身。民進黨應該思考如何翻身,不要只等待中國國民黨犯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