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監察兩院人事已底定,但過程值得檢討。
馬總統為了實踐和解的理想,承諾司法、考試、監察三院將任用非中國國民黨籍人士,其中包含親李前總統的人。藍營方面出現兩種對立的聲音,一種是支持和解,另一種則是嚴厲抗拒李前總統,藍營某一媒體還連續幾天發出鬥爭李前總統的言論,相信這是綠營最喜歡看到的結果。
親李或反李的效應不在李前總統擁有多少群眾,而是對民眾顯現出是綠營或藍營在鬥爭;十年來,台灣政局有一個不變的定律,那就是祥和的政黨打垮鬥爭的政黨。
祥和的政黨容易凝聚氣勢,吸收沒有既定立場的選民。鬥爭的政黨其氣勢會瓦解,流失沒有既定立場的選民。民進黨在村、里長的得票率還不到一成,可是,全國性的選舉曾經超過五成,可見沒有既定立場的人超過五成,一般稱之為中性選民,這一群人是選戰的關鍵。
中性選民容易被人脈網羅,而中國國民黨的人脈遠超過民進黨,所以,選戰都佔優勢。缺乏組織的民進黨只能依賴營造出來的氣勢來吸收中性選民,不過。得票率一直不能超過四成,所以沒有執政的機會。2000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是依賴中國國民黨的分裂才贏得總統寶座,2004年連、宋合本來可以贏回政權,可是,藍營呈現鬥爭狀態,所以繼續在野。
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李前總統被反李勢力鬥爭而離開中國國民黨,一般民眾對中國國民黨內部的鬥爭留下深刻的印象,李前總統的出走,對中國國民黨的傷害不在他帶走多少人,而是在民眾的心目中是中國國民黨的鬥爭。相對的,綠營出現一片祥和,民進黨與台聯分進合擊,營造超強的氣勢,吸收不少中性選民,所以,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一舉成功。
2005年之後,扁、李交惡,綠營出現一群打手出來維護權力中心,他們不斷圍剿李前總統,形成鬥爭的綠營。到2007年民進黨與台聯已短兵相接,所以,2008年的立委選舉兩敗俱傷,民進黨拿石頭砸台聯,結果連自己的腳也砸爛了。
綠營的選戰大敗不是單純的選舉制度而已,事實上是整個團體崩盤,連政黨那一票都大敗,接下來的總統大選,藍、綠得票率的對比與立委選舉時政黨的得票率很接近,總統大選算是立委選戰的延續。綠營的崩盤除了不少中性選民認定民進黨腐化外,團結的藍營對上鬥爭的綠營也是重要的因素。
早期的無黨聯盟是親綠,後來他們仇視民進黨的程度比中國國民黨還嚴重。民進黨內部也四分五裂,加上與台聯對決,這種政黨沒有崩盤才是奇蹟。
民進黨要站起來,除了要建立廉能的形象外,還要形成祥和且團結的綠營。2008年的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民進黨不是輸給中國國民黨,而是輸給自己。
馬總統所以走尊李路線,除了要營造本土色彩外,還要促使綠營繼續鬥爭。一般民眾認定李前總統是綠營的人,若他與馬總統和解,民進黨的打手勢必追擊,綠營會繼續鬥爭。若是中國國民黨的鷹派出面圍剿李前總統,會終止民進黨的打手打李,其效應有利綠營。
真正的重點,不在李前總統擁有多少民眾,而是鬥爭的綠營轉換成中國國民黨鷹派與鴿派之爭,當然對綠營有利。(本文部分內容於2008/6/20在蘋果日報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