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會議員的選區變小了之後,賄選變少了,可是,臺灣正好相反,選區越小,賄選越嚴重,小選區的選舉,大部分是靠賄選當選的,這是臺灣的特色。在台灣真正賄選的靈魂不是金錢,而是人脈,沒有人脈,賄選的成功率相當低。
臺灣的選舉只有在兩種情況下賄選可以成功:
第一,依賴樁腳賄選,樁腳與選民之間的交情本來就很深厚,左右選舉的是交情,金錢只算是走路工而已。
第二,黑道也可以成功的賄選,其賄選方式是以票箱為單位由樁腳負責買票,黑道的人脈雖然不強,可是,樁腳會認真的去買票,否則會受到黑道的報復。
台灣的選舉,人脈已變成主流,若沒有強而有力的樁腳,即使花錢也買不到票。
中國國民黨執政數十年,掌握所有政治資源,其結果是該黨以政治資源建立強而有力的人脈。該黨是「以黨領政」的政黨,政策都在中常會形成,再交由從政黨員執行,行政官員與國會議員都必須遵行,該黨執政時,由中央黨部掌控國家大權,下野後,中央黨部還是扮演整個政黨的靈魂。雖然中國國民黨籍的政治人物自己也有人脈,但絕大部分的樁腳還是掌握在黨部手中,與民進黨有相當大的差異。
民進黨出身民主政黨,在2000年以前都扮演在野的角色,黨部沒有掌握政治資源,反而當選公職的政治人物才會有政治資源,所以,人脈都建立在政治人物手中,黨部掌握不到人脈。政治人物有一個特色,就是不會將人脈交給別人,當政治人物入閣或不再參選公職時,其人脈就自然失散,不像中國國民黨的人脈掌控在黨部手中,即使下野,人脈也不容易失散,所以,中國國民黨的人脈遠比民進黨強。
終戰初期,幾乎所有台灣人都自認為是中國人,加上中國國民黨掌握所有政治資源,造成台灣的政治版圖幾乎都屬於中國國民黨。後來出現變化,台灣人雖然認同中國人,可是,中國人並不認同台灣人,中國國民黨利用戶籍資料實施族群隔離政策,「外省人」與「本省人」地位並不平等,使台灣老住民(本省人)逐漸認定中國國民黨屬外來政權,因而產生「台灣意識」,加上長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嚴重腐化,造成人心思變。
小選區由於人脈因素完全掌控選舉,大選區的人脈影響力雖然降低,可是,本土勢力還是難以突破四成的選票,這是蔣經國「以台制台」的策略成功。
蔣家統治時代,雖然中央政府屬獨裁統治,可是,地方政府卻開放選舉,因而形成地方派系。由於中國國民黨掌握政治資源,加上蔣經國「以台制台」的「吹台青」策略成功,造成絕大部分地方派系投靠該黨。因為地方派系的運作,使中國國民黨擁有強而有力的人脈,造成本土勢力的選票難破四成。
2000年依賴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分裂,使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長期在中國國民黨內部從事「體制內改革」的李前總統由於對該黨檯面上人物感到失望,因而離開中國國民黨而加入綠營,並培植台聯成長,致使綠營的選票超過四成,並幫助陳前總統在2004年再度贏得總統寶座。
綠營所以有機會突破中國國民黨的人脈,主要的原因是多數選民認定長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腐化、台灣意識的成長以及李前總統的協助,可是,2004年以後,第一家庭出問題、陳前總統及其打手全面圍剿李前總統及台聯、民進黨內部又出現嚴重的內鬥;當初掙脫人脈束縛的中性選民失去支持綠營的理由,人脈因而又重新掌握這些中性選民。
今年立委選舉綠營政黨得票率與中國國民黨比較,其比例與總統大選的結果相當接近,藍綠營的政治勢力又恢復到2000年以前的政治版圖,民進黨只能依賴中國國民黨衰敗或分裂才有機會執政。
馬總統將遇到困境,他所提出的政策是「台商經濟政策」,不是「台灣經濟政策」,其結果是台灣的「雙峰經濟」(M型經濟)越明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三年後他要面對窮人的抗爭。對中政策方面,他若不是矮化台灣,就是競選諾言跳票。這些都是民進黨的機會,但基本條件是民進黨要停止內鬥,並建立清廉的形象。
馬總統是否能連任,中性選民是關鍵,他必須擺脫「統派」的角色,所以,他要面對「統派」的挑戰。中國國民黨未下野以前是「以黨領政」的政黨,總統兼任黨主席,行政官員及國會議員都聽命於黨中央,總統兼黨主席掌握國家大權。目前的中國國民黨政治生態已改變,總統要面對黨部及黨籍國會議員的挑戰。
總統大選前是分裂的綠營對上團結的藍營,綠營又失去清廉的形象,所以,失去總統寶座。今後只有綠營能消除內鬥,並建立清廉的形象,還要加上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矛盾才有再度執政的機會,否則就要永遠在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