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於八月十二日又提出兩件驚人的論調:
第一件是批評謝長廷。謝長廷反對中國國民黨所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主張,因為該主張犧牲國家的主權;馬英九卻批評謝長廷的兩岸政策模糊不清,定位不明。
另一件事情是針對中國正計畫在聯合國提出確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議案,馬英九認定這一件事陳總統要負最大的責任。
謝長廷對兩岸政策的定位明確,那就是「國對國」的市場,反而是馬英九的定位模糊,他所提出的「兩岸共同市場」到底是國際事務或是國內事務,馬英九根本不敢提;依他的定位,「兩岸共同市場」既不是國際事務也不是國內事務,那到底是什麼事務?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怎麼會有這種邏輯概念,自己的政策模糊不清,定位不明,自己不檢討反而指控別人。
馬英九的政策完全違背蔣經國的理念,蔣經國堅持以不談判、不交流、不妥協的「三不」對抗中國所提出的「三通」主張,馬英九主張無條件開放「三通」,謝長廷主張「國對國」的對等交流。馬英九的主張與蔣經國正好相反,反而是謝長廷的主張介於兩人之間,可是,馬英九推崇蔣經國,批判謝長廷;因為蔣經國是中國人,而謝長廷是臺灣人。
臺灣國際事務所遇到的困境都是蔣介石所種的因,有關「中國」的代表權問題,當聯合國逐退臺北政府時,有些國家就主張臺北政府改個國名繼續留在聯合國,是因為蔣介石不肯才使臺灣變成國際孤兒,當年若是蔣介石願意改個國名繼續留在聯合國,兩岸之間的關係就變成國際事務,臺灣就有很大的揮灑空間。
陳總統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只是在處理蔣介石留下來的爛攤子,為臺灣爭取國際空間;站在臺灣人的立場,應該譴責蔣介石,稱讚陳總統才對,可是,馬英九正好相反,他推崇蔣介石,批判陳總統;因為蔣介石是中國人,陳總統是臺灣人。
二○○八年的總統大選,大家看好謝長廷,因為這一場選舉還是會形成「臺灣」與「中國」對決的局面,所以,民進黨還是佔優勢。絕大部分臺灣人是支持「臺灣」,不是民進黨;馬英九也很清楚箇中道理,所以,很積極將自己染上「臺灣」的色彩,才會有長住Long Stay計畫。
只是馬英九又搞錯方向,真正的臺灣人就不必強調Long Stay,就是「非臺灣人」才需要有Long Stay的表現,就像民進黨、建國黨的黨名都沒有加註「臺灣」,沒有人懷疑它不是臺灣意識的政黨。若是真正的臺灣人,不必到處作秀也沒有人懷疑「臺灣人」的身分,只有「非臺灣人」才需要強調自己是「臺灣人」。
總統大選時,「臺灣」與「中國」對決是避免不了的,馬英九若要扮演「臺灣人」的角色,就要認同臺灣,切割中國,可是,馬英九的邏輯概念出問題,他想要染上「臺灣」的色彩,卻拚命地切割「台灣」,認同「中國」。
對兩岸政策的主張,馬英九與蔣經國背道而馳,反而與謝長廷的差距沒那麼遠,可是,他推崇蔣經國,批判謝長廷。蔣介石遺禍臺灣,陳總統是幫他處理善後,可是,馬英九還是推崇蔣介石,批判陳總統。
馬英九做出來的動作都是認同「中國」,敵視「臺灣」,嘴巴卻強調他是「臺灣人」,很顯然的,他的邏輯概念出了問題。是否為「臺灣人」,無關族群問題,只要認同「臺灣」,切割臺灣的敵人,就是「臺灣人」。這麼簡單的道理,馬英九怎麼不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