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這一次訪美主要的目標是要為他在二○○八年總統大選鋪路,一方面貶執政黨以拉抬在野黨的聲勢,一方面對美國表態他不是親中反美的政治人物,以免在總統大選時美國發出有利民進黨的訊息。只是從他的談話內容可以發現矛盾百出,讓人覺得他的邏輯觀念出了大問題。
事實上,他的問題是出在政治包袱,中國法統勢力認同的是「中國」,不是「中華民國」,與本土人士格格不入。馬英九從中國法統勢力得到不小的政治版圖,但也要背負中國法統勢力的包袱,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就像繼承遺產的人也要背負債務一樣。
三月二十四日馬英九在柏克萊演講的題目是《台灣:促進和平與繁榮(Taiwan:Advancing Peace and Prosperity),還是強調在「九二共識」下重啟協商。蘇起都已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他發明的政治口號,世界上並沒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種政治協商的結果,然而,令人覺得納悶的是馬英九還是繼續炒這一盤虛有的冷飯。
依馬英九的說詞,若沒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種協商結果,哪來以後的辜汪會談?依他的邏輯,若不是先有共識,就沒有政治會談,哈佛大學的博士竟然不知道絕大部分政治會談是在沒有共識下啟動,若有共識.或許就不必積極推動政治會談。
郝柏村當行政院長時代,曾經主張過「一國兩府」,可是對岸政權不接受,他們堅持「一國兩制」,認定「中華民國政府」不存在。進入辜汪會談時代,台灣內部的確有人期待雙方能夠認同「一中各表」,彼此相互尊重,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不同意,而且沒有商量的空間。他們要「中華民國」在地球上消失,連在台灣舉辦的國際體育活動他們都要「中華民國」在台灣消失。
很顯然的,雙方各說各話,完全沒有共識,哪來「九二共識」,馬英九怎麼會重複提出沒有共識的「共識」?難怪絕大部分台灣人對政治人物不信任,因為有很多政治人物對於大家都已經很清楚的事還會硬「拗」。
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台灣,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應該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這是藍綠雙方都行得通的基本主張,也是民主國家應有的共識,馬英九不抓住這兩個基本原則是因為他有包袱。中國法統勢力是馬英九的基本票源,這些選票他是不可能放棄,所以需要擁抱中國法統勢力的主張。目前的中國法統勢力只認同「中國」,不認同「中華民國」,更不認同「台灣」。當中國法統勢力執政時,他們是認同「中華民國」,可是當台灣產生本土化政權時,他們變成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中華民國」,因為本土化政權不能代表中國法統勢力。
目前的「中華民國」只是中國法統勢力的工具而已,當出現政爭時,他們就抬出「中華民國」來壓本上化政權,然而,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他們就放棄「中華民國」,他們心中只有「中國」,沒有「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只是政爭的工具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