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台灣不要自己打垮自己

──再論晶圓西下與國家戰略

2

 「台灣戰略的抉擇」,將決定台灣的未來命運。她究竟是正在東升的朝陽,還是正在西下的夕陽?這不只是陳水扁總統的選擇,也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必須作出的選擇。


3

 台灣當前的外部環境,是四百年來最好的,沒有外部力量可以打垮台灣。台灣的唯一危機,是自己打垮自己。最近兩大事件,表明自己打垮自己的危機確實嚴重存在。

 從中國香港轉移來台,以八卦掩護的《壹週刊》,大爆國安部門絕對機密檔案事件,是打垮我國外交與國家安全戰略的突破口。《壹週刊》背後顯然有一個由舊國民黨政府內叛國投共的貪腐分子,以「泛藍軍」或立法委員作掩護的聯共反台派和操控特定媒體毀台媚共人士相互配合的共犯結構。

 他們選中美國布希政府謹慎推進台美兩國關係、台灣正逐漸擺脫國際孤立困境之際發動突然襲擊,其摧毀國家安全屏障、挑撥我國與美、日等自由民主國家關係,妄圖陷國家於孤立境地,替共產中國製造侵台機會之心昭然若揭。他們的毒箭射向一九九六年李登輝總統「買通美日」,安渡共產中國製造的台海危機,使台灣人民獲得「選票VS飛彈」的輝煌勝利,豈非把自己的叛國嘴臉畢露無遺?

 這一事件是非功罪清楚,需要的只是依法偵辦,把罪犯送上法庭。可笑的是他們還在口口聲聲「維護新聞自由」,不倫不類地把台灣總統保衛國家安全和人民自由的危機處理比作美國的水門醜聞;難道李登輝總統該跪倒塵埃,迎共軍來台摧毀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自由嗎?

 另一件八吋晶圓廠西下,是打垮我國高科技產業和經濟發展戰略的突破口。判斷這一事件比較複雜。今天產官學小組的所謂「共識」,堅持「優先開放八吋,研發留在台灣」云云,根本就是避重就輕,矇混過關。而爭論雙方糾纏於開放與封閉兩分法、經濟利益與國家安全孰輕孰重,或有效管理的枝枝節節,並沒有擊中國家戰略產業布局問題的要害。

IC產業布局屬於國家發展戰略

 台灣的半導體IC(lntegated Circuit積體電路)產業,自二十八年前開始佈局,就是由政府力量主導的國家戰略產業。

 一九七四年九月,工業技術研究院奉令成立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工研院電子所之前身),執行國家《設置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計劃》,以引進積體電路製造技術並移轉民間,這是台灣攀登全球IC產業高峰的第一步。

 為什麼短短二十八年,台灣IC產業從無到有,從低到高,迅速攀登到全球的制高點?決定性的因素是戰略佈局正確。

 第一,取法乎上。

 《設置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計劃》一起步,目標即瞄準站在全球IC產業制高點的美國,以當時尚在產品生命週期成長期的CMOS與NMOS為技術引進重點,以RCA為合作對象。對於先進技術方向和合作廠商的正確選擇,曾任職於RCA的台灣旅美半導體專家潘文淵博士的努力推動與行政院經濟部孫運璿部長的全力支持起了關鍵作用。

 第二,群聚效應。

 工研院示範工廠於一九七九年六月順利完成目標,晶圓製作良率達到89.2%(超過與RCA合約目標的80%)。於是進入第二期計劃將IC製造技術移轉民間。最重要的技術和人才移轉是創立聯華電子(1979)和台灣積體電路製造(1987)兩家世界級大公司,促使台灣形成半導體產業發展以晶圓專工(Foundry)為核心的垂直與水平分工群聚效應,提南了台灣IC產業的全球競爭力。(見圖)

 這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台灣創造,其核心在於確立晶圓製造的「專業工廠」概念(曹興誠把「晶圓代工」正名為「晶圓專工」非常準確)。

 美、日等國採用的IC生產方式是結合產品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及品牌行銷於一身的整合元件生產廠商(IDM)。但由於IC產品種類日趨繁多、生命週期縮短,專精於眾多獨特領域的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Fabless,或稱IC Design House)大量湧現,晶圓專工的需求應運而生。過去設計公司委託IDM廠代工生產晶圓,服務不專,且有設計產品技術外洩抄襲之虞。

 晶圓專工由於專業生產晶圓,不從事自有產品生產,無技術外洩之虞,並可提供所有製程供客戶選擇,交貨期、服務均較IDM為優。台灣獨有的晶圓專工優勢不但吸引了全球大部分IC設計業者,而且還在繼續吸引美、日IDM廠的晶圓製造部分轉移過來,從而使台灣的晶圓專工全球市場佔有率從1998年約52%迅速提升至77%!

 第三,全球開放。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迅速發展,標誌國家主導全球開放戰略的成功。只要把台灣IC產業與其他諸如汽車、機車等產業作一比較就十分清楚。政府對汽車、機車等產業採取高關稅限制進口等保護本國幼稚工業政策,結果越保護越軟弱,永遠提升不了競爭力。要提升全球競爭力,必須打開大門,同全球開放。

 國家對IC產業沒有關稅保護,而致力於引進先進國家技術,以政府力量支援IC技術不斷創新,營造優良產業環境吸引國內外人才群聚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創業,不怕同世界最先進技術、最先進廠商競爭,得以登上全球Ic產業的高峰。

 台灣的IC產業正處於蒸蒸日上的蓬勃發展階段:在IC產業群聚中,處於核心地位的晶圓專工居全球第一位;IC設計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IC封裝產值亦居全球第一。論IC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台灣超過日本、韓國,僅次於美國。這就是921大地震時全球IC業者注視新竹科學園區的道理。

 IC產業光輝成就的取得,首先應歸功於全國IC業者的智慧、辛勤與創新精神;但國家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與政府、國民的持續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保障。戰略決策一旦錯誤,業者和國民二十八年的付出也可能付諸流水。

 今天又到了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是「重心」西下中國?還是全球佈局,繼續攀登高峰?何去何從?將深刻影響國家的未來命運。

八吋西下無關經濟競爭利益

 主張八吋晶圓西下中國的,可略分為兩派。

 其一是戰略派,如《聯合報》三月二十三日社論《陳水扁總統如何選擇與他同路前行的夥伴》所稱:「八吋晶圓案不但是一政治指標,更是台灣戰略的抉擇,甚至是台灣經濟命運的決定點。」政治鬥爭的火藥味十分濃烈,但說出了真心話,說得好!

 其二是戰術派,稱「只是閒置的八吋舊廠設備西下,競爭中國市場的經濟利益。」現在先駁戰術派。

 理論上十二吋晶圓廠可產出的IC個數是八吋晶圓的(12x12)/(8x8)=2.25倍。但由於十二吋晶圓技術尚未成熟,良品率不及八吋廠的一半,建廠成本在八吋廠的兩倍以上,近期內並無經濟效益。戰術派的說法讓人產生一種印象,似乎0.25微米製程八吋廠都已過時,西下中國無足輕重。但這並非事實。

 八吋廠及六吋廠仍是未來五年最適用、世界最需要的主流生產技術。IC設計公司股王聯發科也只用到八吋晶圓,0.25微米製程技術。所以,八吋不是低階技術,是最適用技術,是IC設計公司都在用的技術,八吋晶圓西下中國,豈不要讓IC設計公司也西下群聚中國?

 戰術派說,台灣八吋不去中國卡位,別人也會去,亦非事實。

 台積電、聯電是全球晶圓雙雄,擁有八千多項專利,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競爭。除非台灣去幫中國打垮自己,沒有人能幫中國打垮台灣。台灣在中國市場卡位不需要晶圓廠西下,只要去中國佈建銷售及服務據點即可。IC產品輕、薄、短、小,空運方便,無需當地製造。即以台積電為例,其主要客戶在美國。台積電雖然在美國設有一個晶圓廠,因營運不如台灣廠,台積電的美國客戶所需Ic產品仍以台灣廠為主要供應基地。

 戰術派還說,宏力王文洋、中芯張汝京已在中國投資八吋廠,不去會喪失時機。《聯合報》更聳人聽聞報導:「在上海投資八吋晶圓廠的中芯集成電路已宣布取得0.18微米製程,東芝和富士通已和中芯建立技術夥伴關係,採取聯中制台戰略,將日本訂單從台灣轉移中芯或大陸其他廠商。台積電、聯電兩雙老虎失去空間,會被政府關成病貓。」(《聯合報》記者丁萬鳴,2002.03.23,版四)

 這是天方夜譚。王文洋、張汝京真那麼厲害,江澤民又何苦拿他們當魚餌來釣大魚?

 江澤民派自己兒子江綿恆和王文洋「兩隻綿羊」弄不出名堂,才要找「兩隻老虎」。至於張汝京,在台灣有蓋廠經驗,也有賣廠經驗,但沒有成功經營晶圓專工的經驗。

 晶圓製造是IC工業資本及技術最密集之所在。每一片晶圓材料進入晶圓廠後,都要經過反覆幾百道的步驟,每一道步驟都是高深的物理、化學、電子學、精密機械、資訊及材料等等科技的綜合配方。這就是所謂的製程技術。

 製造過程中需使用數十層光罩,每一層光罩都代表一層線路,而光罩就是設計公司的心血結晶。要如何確保工廠中數萬種光罩不會拿錯,以及機密能夠確保等精緻的管理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聰明的日本、韓國廠商也只會做DRAM(記憶體)單一產品大量生產或走DIM(單一公司自行設計及生產)的路線。

 台灣二十八年間多少菁英累積的晶圓製程技術、量產技術、管理技術,豈是王文洋、江綿恆、張汝京們吹幾句牛就拿得到的?

掏空生產、研發留台是挖心戰略

 戰略派與戰術派的區別,是戰略派並不著眼於短期經濟利益,而在長遠「政治指標」,即對所謂「台灣經濟命運的決定點」的「戰略抉擇」。《聯合報》社論主張改變二十八年來台灣IC產業與技術先進國家合作的戰略方向,以西下中國為「命運的決定點」。他們的「全球化」只是狹隘的「唯中國化」。

 記得十多年前我剛到美國,那時流行的是「日本第一,美國沒落」論。我的房東傅高義教授還送了我一本他寫的著作《日本第一》,是那時的暢銷書。還有人對我說,「只要四分之一個日本就能把整個美國買下。」看我困惑,他算給我聽,按當時美、日兩國地價,四分之一個日本的地價正等於整個美國的地價。

 現在台灣流行的「中國第一,美國沒落」論也差不多,只是不論地價,論什麼「購買力平價」和中國統計數字,斷言中國幾年就趕上美國了。

 我在美國也住了些年,發現美國不那麼容易「沒落」,原因就在向全球開放。大學裡有世界各國留學生,研究所、企業裡有世界各國人才。我也參觀過IC公司,研發人才中,印度人、華人、俄羅斯人、波蘭人都有,比出身美國本土的還多。美國的國力基礎不在核彈、航空母艦,在傾全球英才為美國所用。

 這比地價、「購買力平價」、中國統計數字可靠得多。但只有自由國家才做得到,而且光自己自由不夠,還要開放世界各國人才都來共享自由。有自由就有創意,有創意就有發展。這就是印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爾.森教授的「自由即發展」理論。

 中國第一在哪裡?人口世界第一,北京有九○○○美元一夜的皇帝套房,香港公共廁所有金馬桶,上海有陳文茜羨慕得不得了的走遍世界找不到的星巴克咖啡店……卻少了最重要的發展條件──人民的自由。

 中國的畸形發展,靠的是外國資本和中國廉價勞工的結合,生產商品傾銷全球。只要外國資本繼續傾注下去,中國的確不會崩潰,但也不會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

 道理很簡單,晶圓專工不靠人海戰術,靠自由人的創意。這就是中國發展的極限。所以掏空台灣的Ic產業西下,這種「戰略抉擇」只能兩敗俱傷,「台灣經濟命運」將向下沉淪,也幫不了中國成為「第一」。

 產官學小組的共識「優先開放八吋,研發留在台灣」不過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漂亮說詞。

 前面已經說過,八吋晶圓是台灣Ic製造的主流生產技術,是台灣整個IC產業的核心,上下游的IC設計、封裝、測試均圍繞此一核心群聚。這是二十八年來國家發展戰略的結晶,是台灣經濟奇蹟中之奇蹟。核心西下,圍繞核心的上下游不得不跟著西下,這就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不少IC設計、封裝、測試業者的憂慮:心臟挖空,群聚散盡,「研發留台」豈非空話一句?

《聯合報》社論的「政治指標」

 《聯合報》社論《陳水扁總統如何選擇與他同路前行的夥伴》開宗明義道:「張忠謀、曹興誠、王永慶、張榮發及辜濂松等工商菁英都說,再不西進就不行了。」

 我頗懷疑此話當真有嗎?

 張忠謀曾提出「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將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但他也說過:「未來五年內中國生產IC的成本仍將高於台灣」(2002年01月11日遠見雜誌演講)。難道他會說:「再不西進就不行了嗎?」

 曹興誠主張「全球化布局,當地化經營」,似乎更不至於「唯中國化」,認為「再不西進就不行了?」

 王永慶主張西下中國,說過「水往低處流」,理由是「勞工便宜」,指的是勞力密集型產業,與晶圓製造無關。

 張榮發和辜濂松,也很難設想去替不是本行的晶圓製造,作出「再不西進就不行了」那麼絕對的結論。

 這五位不同行業的「工商菁英」,怎麼會不約而同,「都說」出這麼一句不可思議的話?

 我看多半是社論作者憑空捏造的。捏造的目的,是借刀殺人,假手「工商菁英」,挑撥陳水扁總統同李登輝前總統決裂,打擊維護台灣主體的民眾力量。《社論》幾乎是挑釁性地向陳水扁總統發出最後通牒:

 「此刻,儼然已是承擔著台灣前途重大責任的陳水扁總統必須擇定與他同路前行的夥伴之時刻。是李登輝?還是那些工商菁英?」

 《社論》繼續進逼陳總統:

 「李登輝的政治生命,必須靠陳水扁,但李登輝卻完全不能保證陳水扁的歷史地位;陳水扁的政治生命,卻須要靠張忠謀等持護,因為他們才是台灣的經濟命脈。」「陳總統的前路尚遙,他將選擇何人與他同路前行?是李登輝?還是台灣經濟命脈所寄的那些工商菁英?」

 (《聯合報》2002.03.23版二)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聯合報》社論舞「工商菁英」之劍,意不在「八吋晶圓案」,而在打垮李登輝、孤立陳水扁、分裂台灣社會、逼政府捨棄國家安全與發展,隨「唯中國化」之路西下。

 我在《民主在台灣》一書中曾經指出:「今天的台灣,只要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競爭而不分裂,在維護國家獨立主權、拒絕共產中國霸權吞併這點上團結一致,外部力量不可能動搖這個國家已經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在這一意義上,民主在台灣已經鞏固。但假如台灣內部發生分裂,一部分政治力量同外部勢力聯合起來,壓迫民主政府接受共產中國的霸權統一條件,而民主政府在內外壓力下軟弱妥協,則台灣人民長期奮鬥得來的民主成果仍有失去的危險。在這一意義上,民主在台灣還沒有最後鞏固。」

 還記得在費城參觀美國制憲會議會場時,看到一張椅背上刻有半個太陽的浮雕。當年制憲完成,會議主席說了一席話:這半個太陽是美國的象徵,她究竟是正在東升的朝陽,還是正在西下的夕陽,就取決於代表們回去後各州議會的選擇了。

 台灣也正處於這樣的時刻。「台灣戰略的抉擇」,將決定台灣的未來命運。她究竟是正在東升的朝陽,還是正在西下的夕陽?朝陽東升,普照海洋大地,包括西方一隅。夕陽西下,只能留下一片黑暗,吞沒整個海洋大地。

 這不只是陳水扁總統的選擇,也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必須作出的選擇。

 (作者附言:本文寫作中蒙不願具名之半導體業者悉心教導,受益良多,特此致謝。若專業方面仍有差錯,由本人負責,並希讀者指正。)
(2002.03.29)

http://snews.8k.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