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站在歷史的高度 觀察台灣與中國

海峽兩岸的未來十年(下)

2

3

什麼是建國導向?

 就是把台灣未來十年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從出口國外、換取外匯,轉移到建設國家、造福國民。

 長期以來,台灣的發展戰略是出口導向,眼光向外,開發國際市場,全球佈局,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加工製造出口產業。未來十年,這方面的優勢,毫無疑問仍需向上繼續提升。

 但也不可否認,過去台灣在開發國內市場,全國佈局,引進資金、技術投入國內建設,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和國家環境優化方面,相對不足。今天台灣需要擴大國際視野,更需要擴大國內視野,把發展重心轉向寧靜建國。

最近更新目錄


 為什麼說寧靜建國?因為務實比務名更重要,實至才能名歸。台灣1986至1996年,十年寧靜革命是務實的典範。那十年,台灣人創造了民主奇蹟,沒有流血,沒有動亂,靜悄悄就完成了向現代民主國家轉型。那十年,台灣人在政治上完成民主轉型的同時,經濟上也完成了飛躍,從1986年人均GDP3,993美元提升到1996年人均GDP12,838美元,即十年前的3.22倍,從開發中國家飛躍到新開發國家。那十年,打破了鄧小平的八十年代統一時間表,打破了江澤民及九十年代文攻武嚇、飛彈威脅,創造了維護台灣主權獨立基礎上的兩岸和平。民主奇蹟、經濟奇蹟、兩岸和平奇蹟,這三大奇蹟,就是台灣人民十年寧靜革命的偉大創造,在世界歷史上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同時代沒有別的國家可比,台灣人的確很偉大。

 1997年我初來台灣時,到黃信介先生家造訪,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務實,對台灣現實條件有深刻認知。他說他出來做反對運動,不為個人,也不為民進黨,他是為台灣。台灣的現實條件,不容搞激進革命,因為台灣確有外來威脅,當局必以此作為鎮壓藉口。所以應爭取體制內外結合互動,他是第一個參選成功的增額立法委員。我見他時,他正打算應李登輝之邀進國統會。他說,「國統會內應有反對統一的代表,我進去反對統一」。黃信介肯定李登輝在體制內同反對力量互動、推進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貢獻。他批評民進黨某些人「監獄他不進,民意代表他不選,只在黨內搞鬥爭,鼓吹反體制的激進主義,反對體制內外互動,對台灣民主化起消極作用」。後來因民進黨內反對,黃信介未能去國統會反對統一;但他遵循的務實、理性、和平、妥協諸原則,確是台灣寧靜革命之所以寧靜,能夠避免激烈暴力衝突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

 今天台灣要鞏固寧靜革命創造的三大奇蹟,防止外來政權復辟,防止國家實力消退,防止兩岸關係惡化,仍必須遵循務實、理性、和平、妥協的原則(當然不是無原則的妥協),民間力量與政府之間保持良性互動,把台灣這個自由國家、這片自由國土建設好,使之成為世界第一流的現代先進國家。

 未來十年台灣人民的歷史使命,就是在寧靜革命三大奇蹟的基礎之上,實現寧靜建國的三大目標:

 一是民主鞏固,完善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使國民獲得免於外來政權復辟的自由;
 二是經濟鞏固,確立台灣主體的全球開放戰略,使國民獲得免於匱乏的自由;
 三是和平鞏固,有效防止兩岸衝突,使國民獲得免於戰爭恐懼的自由。

 實現這三大目標,恐怕需要不止十年。但未來十年是關鍵,打開了通向寧靜建國之路,未來二十年、三十年,就可以比較更有信心、更平穩地繼續前進了。

台灣主體的開放戰略VS.中國主體的門戶戰略

 建國導向,必須確立以本國為主體的發展戰略。目前台灣政、學、商界在發展戰略上發生的爭論,似乎均未擊中要害。所謂開放派,主張對中國開放,以中國為主體,以台灣為世界通向中國的「門戶」。他們贊成三通,贊成直航,贊成把台灣套進「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絞索。這一派可稱之為中國主體的門戶戰略。

 另一派認同台灣主體,反對把台灣套進「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絞索。他們反對三通,反對直航,反對向中國開放,可稱之為台灣主體閉門戰略。

 這兩派爭來爭去,不會有結果;依了哪一派,都不可能強化台灣主體,實現不了寧靜建國三大目標。台灣的未來發展,應採取台灣主體的開放戰略:一是確立台灣的國家主體性,一是向全球(包括中國)開放。

 有人說,台灣小,靠近大國,必須依附一國,「以小事大」,或依中,或依美,或依日。這種說法,不脫外來政權心態。現實生活中的外來政權雖已終結,精神狀態仍在外來政權陰影統治之下。國家主體性與國之大小、周圍環境並無必然關係。日本是大國,實力僅次於美國,而且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但日本沒有主體性。前年我在蒙古與兩位日本學者開會,這兩位學者羨慕台灣,說「你們是真正獨立國家,我們不是。日本只能算半獨立,什麼都聽美國,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制定的,現在我們要制定真正的日本憲法。」

 你們看,日本既大又富,外匯存底世界第一,擁有全球最多的美國債券,卻依附美國,債權國依附債務國。日本就是長期奉行美國主體的門戶戰略,依賴美國開發的新技術,靠出口導向製造業大量生產低成本產品銷售美國與世界賺取附加價值,一度富到號稱可以買下四個美國。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日本房地產、股票面值等累計的全國財富已達美國的四倍!其實大部分是泡沫,不是真實的財產。後來泡沫破滅,日本從高峰跌落。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日本成功效法西方,只是靠擴大被模仿國機器生產的貨物數量;它在物質上的成功是以損失其生命力和創造力為代價的。我想還應加上一條,是以損失其國家的主體性為代價的。所以日本要重建其經濟,首先必須重建其國家的主體性,提升其國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然而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還在主張把日圓貶至一百五十元兌一美元!正是南其轅而北其轍。

 無獨有偶。台灣總統府請《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去講演,主張把台幣貶至40元兌1美元!

 房地產和股票貶值,是泡沫破滅,縮掉的只是泡沫中的空氣,不是真實的國民創造的財富。國家貨幣貶值,才是真實的國民財富縮水!

 為什麼日本和台灣有這樣雷同的主張?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都長期奉行出口導向戰略,一隻大雁,一隻小雁,其物質上的成功,都是靠擴大被模仿國機器生產的貨物數量,而以損失其國家的主體性和國民的創造力為代價的。其政、學、商界的「主流論述」,也都是以大出口製造廠商的利益導向的。

 所以,要從出口導向轉到建國導向,從中國主體或美國主體的門戶戰略轉到台灣主體的全球開放戰略,不但是國家政策的重大轉變,而且是從國家領導人到全國國民觀念的重大轉變。當前「南向」、「西向」之爭,並沒有跳出出口導向的舊戰略,只是出口導向中的門戶之爭。是開一扇門出去,還是開兩扇門出去?台灣要確立國家主體性,提升國民生命力和創造力,戰略重心必須轉移;而不是爭開哪扇門出去,足以把勞工、土地成本降低到能夠擴大被模仿國機器生產的貨物數量,去賺取愈來愈薄的附加價值,此路已經不通。

 選擇建國導向的主體戰略,還是出口導向的門戶戰略,並不取決於國家大小。日本是大國,選擇做出口導向的門戶;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國,成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加工廠。

 瑞士是小國,國民僅七百多萬,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是講德、法、義、羅曼語四種語言的多族群國家,侷處歐洲大陸三大國德、法、義包圍之中,連個出海口都沒有。但瑞士不依附任何一國,不做德、法、義等大國的「門戶」、「橋樑」、「平台」,堅持瑞士主體的發展戰略,建立起全球獨具一格的精緻鐘錶工業、銀行金融服務業和觀光旅遊業。日本的鐘錶,美國的銀行,法國、義大利的觀光旅遊,都無法取代小小的瑞士。瑞士,無論作為瑞士人的瑞士,還是作為世界的瑞士,都是無法取代、無法吞併的;即使她曾經長期處於聯合國之外,聯合國也不能無視她。

 芬蘭更小,國民五百多萬,只是台灣的四分之一,毗鄰俄羅斯、瑞典兩個大國;同樣不依附外國,不做外國的「門戶」、「橋樑」、「平台」,堅持芬蘭主體的全球開放戰略。不但芬蘭品牌的手機享譽全球,連芬蘭的監獄也成為人類文明的典範。

 台灣究竟選擇走日本、中國之路,還是走瑞士、芬蘭之路?這將不但決定台灣未來十年的國家發展,還將決定台灣在未來世界的地位和台灣人的未來命運。

人往高處走VS.水往低處流

 中國主體門戶戰略崇拜者有兩個代表性的「理論」:一個是張忠謀的「增長極限」論,一個是王永慶的「水往低處流」論。

 就擴大被模仿國機器生產的貨物數量去賺取愈來愈薄的附加價值這樣一種出口導向的戰略目標來說,這兩個「理論」是有根據的。我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過一篇文章講「雁行」理論,大意是出口導向戰略的大雁日本,帶領一群出口導向的小雁雁在天上飛。後面突然飛起一隻特號大雁中國,勞工成本更低而且取之不竭;土地由共產黨政府隨便圈,一圈定地上居民立即趕走,地上房舍立即拆光。也就是我前面講的以蒸汽機時代英國式奴役勞工的手段加工製造數位時代的出口產品。此雁起飛,先前在天空的大、小雁們自然無招架之功了。他們國家的勞工工資早已提高,是中國的十倍到三十倍,土地也不由國家或政黨任意支配了。這些大、小雁怎能飛得過中國這隻特號大雁?怎麼辦?若繼續出口導向,在本國加工製造,又不求技術創新,自然連愈來愈薄的附加價值都賺不到,確是張忠謀的「增長極限」,出路就是王永慶的「水往低處流」,流到三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工資、土地幾乎不要錢的中國去。

 但這裡存在兩個變數:一個是中國低廉勞工工資和土地獲取能維持多久?另一個是當中國掌握了你的技術和出口通路之後,擴大加工生產,造成全球市場供給大大超過需求的惡性競爭。這並非杞人憂天。曾幾何時,張忠謀提出「台灣增長極限」,發明「半導體產業重心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最近態度已變,表示中國晶圓廠蓋得太多,會造成產品過剩和惡性競爭了。所以只靠「水往低處流」,而不去努力創新,向高處開發新的源頭活水,不用多久就會水竭源枯。

 所以,我主張以「人往高處走」來回應「水往低處流」。過去十年,台灣資金流向中國已超過千億美元,有人估計達一千五百億美元。可見靠「戒急用忍」、靠「間接三通」這兩扇閘門,擋不住「水往低處流」。台灣要避免水竭源枯,靠關閘門關不住,必須攀登新高峰,開發新水源。

 「水往低處流」,是面對中國競爭,向落後生產力看齊的倒退戰略。你為降低勞工、土地成本到中國去,幫中國擴大出口加工貨物的數量,是靠擴大貨物供給、降低貨物價格賺取微薄利潤,你的生產力沒有提高。當市場趨向飽和,或供給大於需求,這點微薄利潤也不可能持久。可以說這是一種慢性自殺戰略。

 「人往高處走」,就是主要不靠降低勞工、土地成本,主要靠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需求。

 台灣這兩年經濟增長率降低,甚至負增長,勞工失業率增加,主要是出口下降造成。當然國際經濟不景氣是一個原因,但根本的因素是全球製造業向低勞工成本的中國轉移。這個根本因素未來十年將持續存在。即使國際景氣恢復,台灣製造業仍存在「人往高處走」與「水往低處流」兩種選擇。一種是追求低勞工、土地成本的,繼續往下流向中國。另一種則向上提升競爭力,提高產品、服務的智慧、技術含量,降低勞工、土地成本含量,實現原有出口製造業的升級換代和開發新高科技產業。

 對於出口製造業來說,那一部分甘心情願「水往低處流」的企業家,表明他們不再把創新作為增長的動力,而把追求降低勞工、土地成本作為生存的唯一出路。對於那部分企業家,只好祝福他們西下平安。

 而留下的,將是具有創新能力和信心的那一部分。他們將在台灣出口製造業未來十年升級換代和開發新產業中大顯身手。

 從台灣未來發展整體趨勢來看,出口製造產業無論如何增長,其佔有的比重必然下降,也應當下降。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重心,必須轉移到擴大內需,國土建設,環境治理,教育文化,國民服務等國內需求的增長領域。政府和民間,都必須大大擴充對於產業發展的國內視野。

 「人往高處走」,出口製造業的提升,新技術產業的開張,只是高處源頭之一。最高最大的源頭,是滿足台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國土和兩千三百萬國民的「內需」。而這正是十年寧靜革命所忽視,而在今後十年寧靜建國中必須切實予以解決的。對於這個最高最大的源頭來說,台灣難道不是正處在「增長的起點」、「增長的童年」嗎?

人是目的VS.錢是目的

 從出口導向到建國導向,從「水住低處流」到「人往高處走」,都包含著一個根本問題,發展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錢,還是目的是人?我在一開始提到的那兩本書,《Development as Freedom》、《Justie as Fairness》,都是回答這個根本問題,一個從經濟哲學,一個從政治哲學。對於那兩位作者Amartya Sen和John Rawls來說,答案很明確,發展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自由與平等,發展的手段也不能背離人,不能背離人的自由與平等。

 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的目標,但今天的現實,已經愈來愈接近這個目標,已經是「現實的烏托邦」。然而世界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國家的人民,還生活在人身自由被剝奪,不把人當人的專制制度下,掙扎在貧困線和死亡線上。有的國家,像前面提到的瑞士和芬蘭,已經實現免於壓迫、免於匱乏、免於恐懼,接近平等的自由和自由的平等了。芬蘭的監獄沒有圍牆、鐵欄和守衛,罪犯可以請假回家,只被剝奪一部分自由。芬蘭對罪犯的人格尊重使她成了罪犯最少的國家。

 台灣未來十年,究竟要建成怎樣一個國家?需要確定發展的目的。

 一個人,一個國家貧困時,追求錢,追求外匯存底是很自然的,為了生存,為了安全。歸根到底錢只是手段,人的生存、安全、自由、幸福才是目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初到美國時,聽到兩個消息最使我驚奇,一個是日本可以買下四國美國,一個是台灣人富到「錢淹腳目」。我覺得難以理解。原來是日本的泡沫可以買下四個美國,台灣的泡沫淹了腳目。在泡沫破滅前,已有一部分日本人和台灣人把泡沫變成了自己口袋裡的錢,卻讓別人口袋裡的錢變成泡沫了。這種故事會不斷發生,九十年代末泡沫淹了美國高科技產業,現在泡沫也往低處流,流進中國。

 有的人,有的國家,就是把錢當做目的,越富越追求錢,追到把泡沫也當做錢去追。我在西班牙聽到一個故事:
 日本遊客看見西班牙人在釣魚,釣到幾尾就收拾釣具準備走了。
 日本遊客上前問道:「看你很會釣魚,現在還早,何不多釣些再走?」
 西班牙人答:「這已夠我家人晚餐享用了。」
 日本遊客:「你多釣些可以賣錢呀!」
 西班牙人:「我賣那點錢做什麼?」
 日本遊客:「你慢慢攢起來,辦企業,然後賺更多的錢。」
 西班牙人:「然後呢?」
  「然後……」日本遊客沉思幾秒鐘,「然後你退休後可以舒舒服服釣魚過日子呀!」
 西班牙人笑道:「我現在不已經舒舒服服釣魚了嗎?」
 這是一場人是目的與錢是目的的對話。

 日本、台灣、中國,一個最富,人均收入三萬多美元;一個中富,人均收入一萬多美元;一個最窮,人均收入不足一千美元。但國家外匯存底,國民儲蓄存款,均名列世界前茅。按國民人均外匯存底,台灣是世界第一。可是國家國民都喊窮,立法委員還不准政府借債建設國家,擴大就業,還振振有詞地說什麼「不能債留子孫」!好像他還是在為台灣子孫後代著想,真是不知羞恥。

 為台灣子孫後代著想,就是要為他們建造一個能夠永續發展,免於匱乏,免於恐懼、自由幸福的現代國家。什麼出口創匯,股票漲跌,舉債還錢,都是一時的。建造自由、幸幅的美麗家園,才是永久的。許文龍說得好:奇美實業,奇美電子,幾百年後不再存在了;奇美博物館,奇美醫院將繼續造福後代子孫。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失業率高,出口市場不景氣,正足把國家和民間的力量用到國內,擴大投資公共建設,改善國內環境,發展教育、文化、科學、藝術車業,培養人才,孕育國民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最好時機。此時不為,更待何時?

 國家舉債怕什麼?錢是手段,看你把錢用到哪裡?用到建設國家,造福國民,造福子孫後代,有何不可?何況國家還有那麼龐大的外匯存底,那麼龐大的政府資產,舉債率比美、日、中各國都低。藉口「不能債留子孫」,阻撓國家建設,阻撓擴大就業,實際上是毀國,斷送台灣未來,禍延台灣子孫後代。

 當前台灣正面臨一場寧靜建國與口水毀國之爭。這是決定台灣未來命運的重大爭論。口水毀國派有可能操控立法院和媒體,阻撓國家建設、擴大就業重大法案通過,製造國家的經濟困難與失業危機,圖謀利用國家的經濟困難與失業危機復辟聯共反台的外來政權統治。一旦這種危機出現,國民有權遵循憲法賦予創制、複決權利,對國家建設與擴大就業重大法案行使直接民主。

 看來口水毀國派心虛得很,知道人民不在他們一邊,攻擊支持政府法案的民眾是「民粹」。他們是一群根本分不清什麼叫民主,什麼叫民粹的中國國民黨外來專制政權的遺老遺少。獨裁者、野心家利用國家困難欺騙民眾,煽動民眾推翻民主政權,企圖復辟專制獨裁政權,叫做民粹,這正是口水毀國派的行徑。人民運用憲政權利推動建國就業法案,這是民主。人民只有運用民主權利擊退反民主的口水毀國逆流,才能實現台灣未來十年的寧靜建國。

(2002、12、27在台灣東社講,2003、1、6根據演講草稿整理補充畢)

news.8k.com)

(2003.01.09)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