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江澤民的強盜邏輯與美國的「一中」政策

2

 「三個公報」已日益抽象化、中國化,即只用於美國對中國講的空洞語言;而《台灣關係法》已日益實質化、國際化,即應用於台灣與美國及國際交往的實務。布希早已走出從卡特到柯林頓無視台灣和台灣人民存在的鴕鳥「一中」,承認「民主台灣」以至「台灣共和國」存在於世界的事實了。


3

 江澤民下台前的壓軸戲──在克勞福農莊會見美國總統布希──已經落幕。據他在休士頓同中國駐美工作人員談話時的說法,這是他「最主要的戲」。言下之意,到墨西哥出席APEC,只是正戲結束後的餘興而已。原來江澤民是想同鄧小平二十三年前的德克薩斯之行比一下鋒頭的,可惜布希沒有當年卡特招待鄧小平的那個興致。布希唯一感點兒興趣的,是北韓核武計劃的解除問題,江澤民雖有「共識」,卻幫不上大忙,因為他確實對金正日祕密發展核武「全然不知」。("We are completely in the dark, as for the recent development.")而對江澤民喋喋不休的「台獨」問題,布希早已厭煩透了。所以壓軸戲之無甚可觀,是注定了的。然而對於台灣來說,略有可注意之點:一是江澤民的「台獨威脅」論,二是布希的「一中不變」論。

「台獨」何來「威脅」? 「一中」豈能「不變」? 

 江澤民在德克薩斯,一反過去氣勢洶洶、以文攻武嚇逼?_林頓在台灣議題上步步退縮的霸權姿態,裝出一副笑臉,大談「和平統一」符合美國利益;同時不忘倒打一耙,宣稱「台獨」才是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和「世界災難」。 

 這是江澤民的強盜邏輯。 

 什麼叫「台獨」?台灣是自由民主的獨立國家,早已終結外來政權統治,不再是任何外國的殖民地或附屬國,也不受任何外國政府管轄。台灣沒有「獨立」問題,因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台灣可以從中「獨立」出來的對象。 

 台灣在共產中國武力威脅和國際孤立雙重困境之中,靠兩千三百萬國民的自由、獨立、創新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與民主奇蹟,為人類普世價值在東方的實現作出了偉大貢獻。今天自由、民主的台灣屹立於西太平洋,是阻止共產中國對外軍事霸權擴張、維護亞太與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當前威脅亞太地區穩定,威脅世界和平的是誰?誰是軍事預算每年兩位數字增長,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瞄準台灣和美國在亞太的軍事防禦地點「威脅和平」?誰把大量武器與軍事科技擴散到「邪惡軸心」國家製造「世界災難」?誰踐踏人類普世價值,暴力壓制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表達自由、濫捕濫殺、殘酷迫害法輪功及各派獨立異議人士? 

 正是江澤民統治下的共產中國。 

 一個自由民主的新開發國家台灣,一個共產黨統治的軍事霸權中國,誰「威脅」誰?誰在「威脅」周圍鄰國和亞太地區?誰在製造本國和世界「災難」?難道還不清楚明白?這就好比一個強盜,一面在殺人,一面裝出笑臉對旁邊的人說,我殺他因為他活著是對你們的「威脅」!假如大家都相信這個拿刀殺人的強盜而不制止他,他將照此辦理,把人一個一個都殺光。當年希特勒「第三帝國」,斯大林「蘇聯、東歐帝國」,用的就是這套強盜邏輯,從「威脅」、吞併周圍小國到製造出世界大災難。 

 台灣是獨立的自由民主國家,像美國一樣,因此不存在「獨立」問題。所以江澤民點名一位記者向布希提問題,讓布希說出「不支持獨立」(We do not support independence),其實並無意義。這句空話絲毫否定不了台灣作為一個自由民主國家獨立存在於世界的事實。 

 美國總統布希在中國政策上需要弄清楚的,是他所謂「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到底是什麼東西?布希說:「On Taiwan, I emphasized to the President that our one China policy, based on the three communiques 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remains unchanged.」 

 這段話非常有趣,堪稱布希推陳出新的又一傑作。他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三個公報」(the three communiques),統統放進《台灣關係法》之中(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然後向江澤民強調(I emphasized to the President)「保持不變」(remains unchanged)。 

 大家知道,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三個公報」,並非「保持不變」,而是不斷演變的歷史過程。布希要把這些「可變」的東西,放到《台灣關係法》裡面去「保持不變」,這就是他特別有趣,值得注意之點。 

美國鴕鳥「一中」的歷史演變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演變,不斷發展變化的。 


 一、自朝鮮戰爭至「上海公報」(1950-1972),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中一無」。 

 「一中」,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一無」,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存在的事實。 

 當時美國的全球戰略是聯合西方盟國對抗蘇聯,而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蘇聯之附庸,拒絕承認其獨立存在的事實。但有時又不得不與之打交道,發生過一九五四年杜勒斯在日內瓦會議上遇見周恩來視若無物、拒絕握手的故事。此種狀況持續了二十二年,當時被譏為「鴕鳥政策」,指美國政府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裡裝做無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 

 二、自「上海公報」至卡特政府對台「斷交、撤軍、廢約」(1972-1978),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邊一中」。 

 「上海公報」有一段話:「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 

 那是美國鴕鳥第一次從沙堆中伸出頭來,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所謂海峽「兩邊」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實際上是「一邊一中」,一邊叫「中華民國」,一邊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尼克森同毛澤東會見時,還有這麼一節對話: 

 尼克森:主席的文章推動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毛澤東:咱們共同的老朋友,蔣介石委員長,不會贊成你這個講法的。他罵我們是共匪。 

 尼克森:蔣介石罵主席是匪,那主席怎麼稱蔣介石呢? 

 周恩來:一般來說,我們稱他們蔣幫。我們的報紙有時罵他蔣匪,他們也回罵我們共匪,反正,我們就是罵來罵去。 

 毛澤東:其實,我們跟他的交誼比你們跟他的交誼歷史還長。 

 結果怎樣呢?「上海公報」之後,美國同「台灣海峽兩邊」,一邊「蔣幫」的中華民國,一邊「毛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保持或建立了官方關係。在台北,繼續保持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在北京,建立美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聯絡處(大使級)。毛澤東欣然認同美國對「一邊一中」的雙重承認,蔣介石也未有異議。這是台海形勢最穩定的歷史時期。 

 三、自卡特政府對台「斷交、撤軍、廢約」到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1978.12.16-1979.04.10),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無一中」。 

 「一無」,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從卡特政府眼中突然消失不見。 

 「一中」,只剩下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美國鴕鳥再度把頭埋進沙堆。「台灣海峽兩邊」的「一邊一中」,卡特對台灣一邊的中華民國裝做沒有看見。這是對台海穩定的嚴重破壞,等於對共產中國吞併台灣打開綠燈。幸而為時不久美國國會扭轉了這一危險形勢。 

 四、自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至今(1979-2002),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一無一中」與「一台一中」並存。 

 中華民國從卡特、鄧小平的「建交公報」中消失(一無一中),台灣的地位在《台灣關係法》中重新確立(一台一中),從而恢復了台、美、中三角的實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台灣關係法》的實質,是重新確立美國同台灣之間的關係,以填補卡特政府「終止與1979年1月1日以前為美國所承認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之政府關係」所留下的真空(《台灣關係法》第二條)。《台灣關係法》不但明確規定保障台灣的安全不受外來威脅,而且明確規定外交關係的欠缺,不得影響美國法律、條約、協定對台灣的適用,即「美國法律應以1979年1月1日以前相同之方式,適用於台灣」,「美國在1979年1月1日以前被承認為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所簽訂,並迄至1978年12月31日一直有效之各項條約及包括多邊協定在內之其他國際協定繼續有效。」(《台灣關係法》第四條)。 

 這就是把卡特政府終止給與「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的權利,完全轉移給「台灣」和「台灣人民」。 

 所以《台灣關係法》與卡特、鄧小平的「建交公報」是對立的,不相容的。卡特、鄧小平的「建交公報」是從「上海公報」的「一邊一中」演變為「一無一中」,這邊的中華民國消失了,台灣成了那邊「一個中國」的「一部分」,也將跟著消失。而《台灣關係法》是從「上海公報」的「一邊一中」演變為「一台一中」,「台灣」和「台灣人民」繼承了「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的權利,並得到美國國內法的確認。 

 鄧小平堅決反對《台灣關係法》,卡特也怕鄧小平取消建交而考慮否決《台灣關係法》。但《台灣關係法》在眾院以339:50,在參院以85:4的絕對多數通過,卡特根本無法得到三分之一的議員支持他的否決,不得不在4月10日簽署法案。 

 卡特以來的美國政府,在「一無一中」的第二公報與「一台一中」的《台灣關係法》之間搖來擺去,造成台海形勢的動盪不寧。卡特雖然在《台灣關係法》上簽了字,但並不打算認真執行。他告訴鄧小平,他可以「從寬解釋這個法律」,而遵循「建交公報」的精神行事。但不久他就敗選下台了。 

 雷根的「八一七公報」是「建交公報」的延伸,而他的「對台六大保證」是《台灣關係法》的體現。所以雷根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仍是「一無一中」與「一台一中」並行。老布希時期也是如此。 

 從卡特到老布希時期,美國的主要對手還是蘇聯。所以「聯中制蘇」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台灣問題在美中關係中相對較不突出。鄧小平雖一度急於同蔣經國談判「國共第三次合作」,提出過「統一時間表」(八十年代三大任務之一);但由於蔣經國堅決拒絕(「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只得放棄。他說:「我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灣問題,恐怕看不到解決的時候了。」 

 背離《台灣關係法》的「一台一中」,越來越向「一無一中」過度傾斜的,是美國柯林頓行政當局。柯林頓當政時蘇聯已經崩潰,美國根本毫無必要對共產中國的軍事霸權擴張如此步步退讓。柯林頓在一九九八年訪問中國時宣布對台「三不支持」,一九九九年在奧克蘭同江澤民站在一起譴責台灣總統李登輝給「美中兩國帶來麻煩」,都是絕對錯誤,毫無必要的。柯林頓重中輕日、重中輕俄、重中輕歐的全球戰略,同共產中國結成「戰略夥伴關係」,也是絕對錯誤、毫無必要的。柯林頓是蘇聯共產帝國瓦解後阻礙建立全球有利於自由的戰略均衡的最大「麻煩製造者」。 

布希能否走出美國的鴕鳥「一中」? 

 現在來看布希。布希青出於藍,是雷根以來最具全球戰略思維能力的美國總統。早在九一一恐怖襲擊之前,他已經提出不同於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的全球戰略。 

 美國傳統的實力均衡戰略(balance of power),是由於自由國家的力量不夠強大,所以曾經聯合共產國家(蘇俄)反對德日意法西斯、軍國主義邪惡軸心,又曾經聯合共產中國制衡共產俄國。 

 當蘇聯共產帝國瓦解,自由民主浪潮向全球擴張之際,美國未能及時改變舊戰略,提出適應新時代的新戰略。柯林頓政府同共產中國結成所謂「戰略夥伴關係」,試圖扶植一個新的軍事霸權帝國崛起來維護地區和平,實現所謂「實力均衡」,顯然違背人類歷史前進潮流。柯林頓的錯誤戰略,曾促進共產中國同一部分自由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結合起來,對抗另一部分自由國家,削弱自由國家的聯合。共產中國同時又向自由國家的敵人提供武器裝備和軍事科技,造成對人類自由與和平的威脅。 

 布希的新戰略是有利於自由的實力均衡(a 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s freedom),即促進自由國家的聯合共同防禦自由之敵。而對於中國這樣方向尚未確定的大國,既非無原則地結成「戰略夥伴」,亦非簡單地予以「圍」堵。為友為敵,取決於中國自己選擇走向哪一邊? 

 九一一美國遭到恐怖襲擊沒有改變布希的新戰略,而是使布希的新戰略獲得更快推進的歷史時機。九一一使美國得以加速同俄國、印度等自由國家聯合,共同防禦自由之敵恐怖主義。

 

 白宮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文件,對布希的新全球戰略作了明確闡述。文件有三處反覆提到「有利於自由的實力均衡」:

 在布希簽署的前言中,提出新戰略是為了建立一種有利於自由的實力均衡(In building a 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s freedom)。

 在第一章(美國全球戰略概要)中,開宗明義指出美國的巨大國力必須運用於提升一種有利於自由的實力均衡(The grear strength of this nation must be used to promote a balance of power thatvors freedom)。

 

美國一中政策的演變

海峽東邊

海峽西邊

上海公報

《一邊一中》

(1972-78)

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

(正式邦交國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使級聯絡處關係)

建交公報

《一無一中》

(1978.12.16)

取消對中華民國台灣統治當局之承認

(斷交、撤軍、廢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正式邦交國關係)

台灣關係法

《一台一中》

(1979.4.10)

台灣和台灣人民

(以美國國內法確立美國與台灣和台灣人民之間的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正式邦交國關係)


 在最後一章「美國安全部門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與機會」中,強調美國的自我防衛與共同防衛,都是為了維護有利於自由的實力平衡(maintain a balance of power that favors freedom)這一目標。

 從這一自由均衡戰略出發,布希的中國政策十分明確:

 「中國的民主發展是未來的決定性關鍵」;文件指出,「中國領導人對於自己國家的未來角色尚未作出基本選擇。假如選擇擴張軍事力量威脅其亞太鄰國的老路,中國將失去其偉大;而中國還有機會及時走上唯一能使自己成為偉大國家的社會和政治自由之路。」

 是敵,是友?完全取決於中國的選擇。走軍事威脅鄰國之路,就是敵人;走自由民主和平之路,就是朋友。

 從有利於自由的全球戰略看布希的中國政策,他把「美國的一中政策」和「三個公報」都放進《台灣關係法》之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一,《台灣關係法》在美國卡特政府對中華民國斷交、撤軍、廢約之後,一面取消了美國與「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之政府關係」,也就是不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另一面重新確立美國與「台灣」和「台灣人民」之間的新關係,是美國承認「一台(台灣和台灣人民)一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國內法。

 第二,美國的「三個公報」,有實質區別的是兩個:即「上海公報」的「一邊一中」,美國同時承認一邊的「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和另一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大陸統治當局」;「美中建交公報」的「一無一中」,一邊的「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消失了,只劃下另一邊「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三,從「上海公報」經「建交公報」到《台灣關係法》可以看出「美國一中政策」的演變軌跡。對於海峽西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的承認並無實質變化,只是形式上從大使級聯絡處關係提升為正式邦交國關係;而對於海峽東邊的台灣,美國的承認變化甚大,從保持與「中華民國之台灣統治當局」正式邦交國關係的「上海公報」(一邊一中),到取消承認的「建交公報」(一無一中),到以美國國內法確立美國與台灣和台灣人民之間關係的《台灣關係法》(一台一中)。

 第四,照布希在克勞福農莊的最新說法,「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是包括在《台灣關係法》之中的三個公報。也就是說,「一邊一中」、「一無一中」、「一台一中」,都是「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而公報的「一邊一中」、「一無一中」,又包括在《台灣關係法》的「一台一中」之中。所以《台灣關係法》的「一台一中」,是「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之基礎。

 有人說,布希常說錯話,他的「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可能是「and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之口誤。但直到我寫此文之此刻,白宮網站未發出更正。

 我認為,就布希的全球戰略新思維來看,以《台灣關係法》的一台一中作為「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之基礎,毫不足怪。布希就任以來多次涉及台灣定位的談話以及美國對台政策的實踐,表明「三個公報」已日益抽象化、中國化,即只用於美國對中國講的空洞語言;而《台灣關係法》已日益實質化、國際化,即應用於台灣與美國及國際交往的實務。布希早已走出從卡特到柯林頓無視台灣和台灣人民存在的駝鳥「一中」,承認「民主台灣」以至「台灣共和國」存在於世界的事實了。如果連台灣存在於世界這一簡單事實都不敢承認,像卡特、柯林頓那樣,還能有什麼有利於自由的均衡戰略呢?

 本文的結論是:江澤民的強盜邏輯行不通,布希的自由均衡戰略必將引導美國走出從卡特到柯林頓無視台灣獨立存在於世界的駝鳥政策。

news.8k.com)

(2002.10.31)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