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阮銘目錄 首頁  1

台灣國家發展之兩極判斷

2

3

 一個事實,不同的眼光看上去,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判斷。最新的事例,是華盛頓、紐約、台北三地四人,對台灣國家發展的兩極判斷。

 在紐約,美國國務卿包威爾於「亞洲協會」發表任內首次亞洲政策演說。包威爾說:

 ──台灣不是問題,而是一個成功的故事(a success story),台灣經濟蓬勃、民主有活力,並對國際社會慷慨貢獻。

 在華盛頓,美國總統布希宴請「國際民主聯盟」的晚宴上,對連戰說:

 ──台灣過去表現出色,希望台灣未來做得更好。布希大概難以想像,幾小時前連戰在「國際民主聯盟」年會的四分鐘演說中,絕口不提台灣民主的成功故事和台灣經濟的出色表現。這位來自台灣的「純正中國人」,不但不希望台灣未來做得更好,而且虛聲恫嚇世界:
 ──2004年總統大選將成為統獨公投,成為潛在的災難,全球將面對一項爆炸性危機!

 在台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玉山科技協會」年會上發表題為《成長之極限》的專題演說。他說:

 ──過去七、八年生產毛額(GDP)一面停留在一萬三千美元左右,台灣經濟成長已經到達制度所能容許的極限。台灣人才和歐美相比有落差,現在去大陸(注:專指中國,非印度、俄羅斯、美洲等大陸)經營還有優勢,為此要積極往大陸發展。

四個言論兩極立場

 一日之內,三地三個年會,四人之言論,正好代表對台灣歷史與未來發展的兩種立場:

 一種是,「過去出色,未來更好」,就是在「成功故事」的基礎上再攀新高,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偉大國家。

 另一種是,台灣已達「成長極限」,未來走向「潛在災難」與「爆炸性危機」,唯一出路是「積極往大陸(中國)發展」。

 四人中最具理論色彩的是張忠謀。他過去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讀過《張忠謀自傳》(上冊)的都知道,張先生深具科學、人文素養,他筆下的自傳,比名記者筆下的名人傳記雋永有味很多。可惜去年以來提出的兩種「理論」,「張忠謀定律」與「台灣成長極限」論,都錯誤而且有害,有違張先生過去對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慷慨貢獻。

 關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我在三評「張忠謀定律」《台灣日報》和三論晶圓西下與國家戰略《Taiwan News》已有詳論。它根本不是什麼科學定律,而是適應共產中國把台灣國家發展命脈高科技產業「統合」過去的政治謀略。

 一場晶圓西下大辯論的結果,政府開放的西下幅度顯然滿足不了「重心轉移中國」的偉大目標,所以再創造出「台灣成長極限」論,試圖打開台灣核心產業西下共產中國的新突破口,統派媒體、政客正競相呼應。此一攸關台灣國家未來發展的動向值得注意。

成長極限的觀念已不合時宜

 第一,所謂「成長極限」是已被歷史證偽的陳舊觀念。羅馬俱樂部三十年前提出這一「理論」,是立足於人口不斷增長、自然資源日趨枯竭之衝突這一假設。然而三十年來人類智慧發展早已推翻這一假設,人類智慧發展導致的科技創新已經改變成長與資源消耗之間的傳統比例關係,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摩爾定律」即成長一倍、資源消耗減半之證明。未來奈米科技廣泛應用於傳統產業,將從根本上改變「成長極限」觀念,即成長無極限,但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將不斷豐富與深化成長的內涵。

 第二,台灣的「成功故事」,使國家面臨成長的新起點。即跨過「過去出色」,踏上「未來更好」的新台灣。台灣過去的高速成長,建立在加工出口製造業基礎之上。第一階段是勞力密集型加工出口製造業。第二階段勞工工資提升、社會日趨富裕,發展重心轉向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製造業,使台灣從開發中國家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台灣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變了。一些企業家看不到台灣提升到已開發國家高度的優勢,只看到中國處於類似台灣第一階段開發中的優勢,如勞工便宜、土地只要政府一句話就批給你的「高效率」等。王永慶的「水往低處流」,張忠謀的「重心轉移中國」定律、台灣「成長極限」之類,都表露了這種「一中障目,不見世界」的盲點。

從過去出色到未來更好

 其實,台灣要在「過去出色」的基礎上繼續成長,踏上「未來更好」的新台階,必須改變成長的舊觀念,找到成長的新內涵。對今日台灣來說,靠廉價勞工、土地成本高速成長的階段已經過去,也不需要西下中國去重溫舊夢,因為那種夢在中國也做不長久。台灣的成長必須踏上更高一層的新台灣。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還」。不去天上找水的源頭,你那點水往下能流多久?要突破成長的極限,不能把你那點水流光在中國,而要到全球先進國家去找比台灣更高的源頭,新的知識,新的技術,再經自己的創新,開發新的成長領域。

 第三,台灣處於已開發國家階段,在經濟指標上不必追求開發中階段那種量的增長,而應當把重點放在質的提高。人均國民收入一萬三、四千美元的台灣,去同人均國民收入僅八百多美元的中國比增長數字並無意義。況且張忠謀「成長之極限」演說中的數據並不準確。張忠謀以「過去七、八年生產毛額(GDP)一直停留在一萬三千美元左右」來論證「台灣經濟成長已到達制度所能容許的極限」,前提就是錯的。

 據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的計算,從1990年到2000年,台灣經濟平均成長率6.37%,按國際標準為上中,屬高度成長。以美元計算的人均GDP,1990年為8111元,1994年為11806元,2OO0年為14188元,1994至2000前後七年共增長20.11%,並非過去七、八年一直停留在13000美元左右。台灣經濟下降只有去年(2001)負成長1.9%。如同「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重心轉移中國」的「張忠謀定律」一樣,他的「台灣成長極限」論毫無科學根據,只是配合共產中國鼓動台灣核心產業西下的文宣罷了。

 第四,台灣應當確立二十一世紀新的成長目標。西下中國、直接三通之類都是手段不是目標。某些企業需要利用中國廉價勞工降低成本,當然可以西下,但不必把中國描繪為世界的中心,因為它不是。直接三通省時省錢,節約成本,只要不附帶政治條件,不被套上「一中」、「九二」絞索,當然該通,但不必誇大為台灣經濟的救星,因為它不是。重要的是台灣成長的目標究竟在哪裡?

台灣主體成長正在開始

 我看台灣豈止未到成長極限,台灣主體的成長,正在新的開始。過去的「成長故事」,台灣只是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一個配角,偏重發展面向國外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製造業,以提升本國國民所得。今天台灣無論「經濟蓬勃、民主活力、國際貢獻」,都達到了獨立的現代開發國家水準,具備了充分條件選擇台灣獨立自主的成長目標。這個時候提出「成長極限」,主張西下依附中國,實在是極為有害的錯誤選擇。

 台灣的成長目標,應從外向型轉為兼顧內外,發展提升國民生活品質的現代內需產業。積極開放不只要放出去,重點應先放進來,建設出色的國內環境以滿足國民需要並吸引國外的人才、資金、技術進入台灣。

 台灣對外開放不排斥中國但不侷限於中國,中國不是唯一的大陸。台灣應廣開眼界看到中國之外同台灣互補互利的其他大國。一種是先進的自由國家,如美國、日本、歐洲,台灣應擴大交往,大量引進亟需的人才、技術、資金建設台灣。一種是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的大國,如印度、俄羅斯,科技、教育、文化各方面都未必不如中國,制度也比中國更接近台灣,應擴大交往,增進相互了解,發展合作關係。台灣定將創造新世紀的成功故事,作為對張忠謀「成長極限」論的回答。
(http://snews.8k.com)


(2002.06.21)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