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醒哲事件的「真相」已經公佈在社會大眾面前。即便是身經百戰習慣各種無厘頭的台灣民眾,可能也會對這個事件在短短幾天之內兩種不同「真相」間的落差而驚嘆不已。本文希望藉著回顧這個「真相」在電視談話性節目中被製造的過程,來說明台灣社會裡的另一個真相。 首先,讓我們來檢視一些號稱是資深專家的來賓們之言論。筆者之前曾就平面記者上電視一事在這個版面提出個人的批判,不過,這些記者很顯然沒有看到後續社會上的反對意見,仍然我行我素繼續到電視台報到,以說人八卦而沾沾自喜。涂醒哲事件正好暴露了這些人的無知及天真。 當記者不一定代表知道天底下所有的事,而既然不知道便不能以新聞專業之名,行個人快意恩仇。在涂醒哲事件剛剛爆發時,我們看到這些記者先生小姐們在電視上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涂醒哲及行政院,有的明白建議涂醒哲乾脆承認算了,有的痛加批判行政院內官官相護的惡質現象,更有人迅速地表現出一副正義的化身,指責官僚體制對小市民的鎮壓及消音。這些言論有一個共同點:在事實證明之前預設了涂醒哲說謊,而且信誓旦旦地向社會大眾「保證」他/她們所說的是「真相」。也就是說,這些受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在面對鏡頭時,突然一個個都變成了預言家及法官,在鎂光燈之前事先為涂醒哲的「罪」宣判。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些記者先生小姐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節目中用同樣的觀點表達個人的意見呢?如果這跟記者先生小姐的政治信仰無關,那跟什麼有關呢? 說穿了,這些記者先生小姐相信李慶安多過於涂醒哲。或許該這麼說,這些記者先生小姐相信某些特定人士的八卦遠勝過相信自己的新聞專業及新聞倫理。這當然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不過,我們必須把問題推到原點:是誰邀請這些記者專家們上節目?是誰提供了這個不倫不類的舞台讓記者拋棄自己的專業及倫理?答案:那些綜藝化的新聞談話性節目。 這種節目從它們背後出錢的老闆到老闆選定的主持人,全部違反一個談話性節目該嚴格遵守的公平中立原則。於是,在主持人名單裡面我們可以找到現任的立法委員、選不上立法委員的失意政客、以及以前是政治人物卻不甘願跟政治分道揚鑣的媒體負責人等等的政治媒體雙棲動物。這些政治人物當起主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不客觀也不中立。這可以從他/她們邀請的來賓看得最清楚。 通常來上這一類型節目的人都是固定那幾個,在這些來賓裡沒有正反兩邊的意見,只有主持人想聽的意見。比如說,在涂醒哲事件中,我們看到某個節目竟然只邀請李慶安一個人到節目中與主持人對談。不用說,該名主持人與李慶安在政治信仰上有很大的程度是一致的。像這種極度偏袒一方的節目不是一種理性溝通,它的目的也不是讓事實愈辯愈明,它的目的只有一個:透過媒體達到主持人及電視台的政治目的。 再來我們看看那些新聞專業出身的節目主持人的表現。主持人的工作是站在中立的立場帶引來賓參與討論,不過,我們常常看到這些所謂新聞夜總會的主持人動不動便忘了自己的身分,比來賓更像來賓,堂而皇之地對新聞事件做出個人的評論。比如說,有位主持人批評游內閣未能當機立斷將涂醒哲停職。說這種話代表了什麼?它代表了主持人已經相信涂醒哲有罪,但事實是如何我想社會大眾都已知道。很諷刺的是,這些新聞綜藝節目的主持人當中有不少曾獲得金鐘獎的「品質保證」,甚至,如果觀眾不健忘,其中一位還曾在數年前的金鐘獎得獎感言中抗議當年台灣的新聞管制。幾年之後,時過境遷,這名多次得獎的新聞主播竟成了八卦性節目的主持人。我不禁要問:難道把一個官員一輩子的名譽拿來當成夜總會裡聊天談笑的話題就是他當年批判新聞戒嚴的最終目的? 涂醒哲事件讓我們看到了台灣電視媒體的結構性問題,在這個圈子裡有很多不應該加入報導真相的人卻大搖大擺地在「製造」真相。並且,更糟糕的是,這批製造真相的人在事實真相公佈之後,卻能輕而易舉地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不管它在社會上造成多大的衝擊,涂醒哲事件再過幾天會被台灣的媒體遺忘。本文的目的就是趁著這次事件被人遺忘之前,一方面呼籲電視媒體工作者以及那些每天上電視高談闊論的學者專家、民意代表與記者先生小姐們,把這次事件當成是一個自我檢討的契機:真相不是各位所想的這麼廉價。另一方面也鄭重呼籲每天看這些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常常以涂醒哲事件提醒自己: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綜藝節目」而不是「新聞節目」,這些來賓所說的話只是輕浮的價值判斷。而不是事實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