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人多專欄 首頁

饒了台灣吧,沈富雄


/2005.03.03


 政論性節目應該是台灣媒體奇觀中一個重要「景點」。一個或兩個主持人,邀一邊或兩邊的政治人物,搭配幾個「資深媒體工作者」,每天晚上這樣的組合就在電視機前針對大同小異的話題大放送。這些人有時互罵,有時嘲笑,有時不知所云,有時雞同鴨講,這樣的節目不看不會有任何損失,看了也不會有任何收穫。大家覺得很奇怪,不知道為什麼時間到了就想打開電視看人說謊或吵架。更奇怪的是,大家都認為這種節目很沒營養,不過它們卻在台灣媒體上屹立不搖。

 社會學中有一個流派叫做功能論,它對解釋屹立不搖的事物最為在行,它的基本論點是:一個制度或事物之所以會存在,必定是因為它滿足了某種特定的社會功能,而且這個功能必須是有助於整體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照著這個邏輯問下去,那麼充斥台灣媒體的政論性節目到底滿足了何種社會功能呢?是它實現了社會正義?是它監督了權力的濫用?是它提供人們相關的政治知識?是它為社會上的弱勢者發言?還是它提供了市民社會中的理想溝通情境?照現階段各大政論性節目的水準來看,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無疑都是否定的。這就令功能論者傷透腦筋了:一個明明功能不彰,甚至有害社會穩定的事物為什麼得以在社會存在?

 如果嫌功能論的觀點太過古板迂腐,我們不妨改用一種老少咸宜的反事實思考方法:假如沒有這些政論性節目,台灣的社會會如何?難道台灣的政治人物從此會不受監督、我行我素、無法駕馭嗎?難道台灣社會的民主進程會嚴重倒退,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嗎?或者,難道台灣的民眾會喪失認識政策的窗口,從此變成任統治者宰割的政治白痴?毫無疑問,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是否定的。我們甚至有把握這樣說:沒有這些政論性節目,台灣的民主制度仍然會照常運作。

 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天,「文茜小妹大」、「二一○○全民開講」、「新聞夜總會」、「台灣心聲」、「大話新聞」等全部從頻道上消失,台灣的民主制度將不會因為它們的消失而改變。由此看來,這些政論性節目完全是多餘的,它們也許是政治人物與媒體大老闆的造勢及生財工具,但它對人民來說卻像是一顆顆的腫瘤,割掉它並不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

 去年總統大選過後,台灣的閱聽大眾對這些言論腫瘤終於起了反感。各大政論性節目的收視率逐漸下滑,人民對這種互噴口水、製造仇恨對立的節目已經失去耐心,這種現象到了立委選舉過後更是清楚。社會的大氛圍是走向和解,那些偏激、極端、訴諸基本教義派的政論性節目已經與整體環境格格不入。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個媒體改革的契機。停掉一些政論性節目,少一些政治,少一些對立,少一些吶喊,多一分寧靜,這對台灣社會或媒體來說都是一件健康的事。

 不過,遺憾的是,當政論性節目普遍陷入瓶頸的時候,從三月份開始,民進黨籍的前立法委員沈富雄日前被某電視台以近千萬的年薪納入旗下變成新的政論性節目主持人。他的「入行」被期待為陷入低潮的政論性節目的一劑強心針。事實上,他主持電視節目並不會令太多人意外,長久以來他的選舉策略一直是走媒體路線。

 同樣的道理,也沒有太多台灣民眾會對沈富雄出現在報紙的「影劇版」感到突兀與不適應。侯佩岑、李濤、李豔秋、吳宗憲、陳文茜、趙少康這些人,誰又能明確區分他(她)們到底是明星、媒體人、還是政治人物。

 今天的台灣,政治與媒體才是真的「和解共生」。如果把政界比喻成餐桌,把政治人物比喻成端上桌的菜餚,那麼電子媒體便是電冰箱。失意的政治人物就像是吃剩的菜餚,自動跑到電冰箱中報到,累積聲勢以圖東山再起。這個模式在台灣屢試不爽,過去陳文茜是這樣、雷倩是這樣、賴士葆是這樣,我想沈富雄以後也有機會這樣。

 然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媒體根本不應該是電冰箱。它應該把政治人物的真面目展示在社會大眾面前,而不是心甘情願變成政治人物的防腐劑或化妝師。

 我一直搞不懂媒體為什麼要用一個敗選的政治人物當主持人?如果「敗選」在政治學上的定義是「禁不起民意檢驗的人」,那麼一向最遵從市場淘汰機制的媒體為什麼會極力延攬這些在選戰中被淘汰的人?媒體是第四權,其天生的職責是監督者、批判政治權力的腐敗及濫用。如果這個命題是真的,接下來一個最基本的準則是,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批判者與被批判者不能是同一個人。這個簡單的道理打從台灣實行民主制度以來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踐踏蹂躪。

 為什麼在台灣批判政治與從事政治的人可以大玩角色互換的遊戲,在兩個原本互斥的領域中跳來跳去、穿梭自如?人民明明已經用選票來決定某些政治人物不適合從事政治,為什麼我們的媒體卻把這些被人民認定為不適合從事政治的人,找到電視土來批評那些通過民意檢驗的人?

 如果沈富雄把節目名稱改為「饒了台灣」,然後每天為各大政論性節目的主持人開診把脈,那我個人倒是十分期待看到這個節目趕快開播。想想這個畫面,多麼令人期待:沈醫生詢問駭客、濤哥、秋姊、笨湖、小妹大,診斷他(她)們到底是生了什麼病,為什麼把台灣社會弄成這樣還洋洋得意、不知反省。不過,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獨行俠如沈富雄者,身處媒體大結構中,再怎麼無法預測也不可能做出「自廢武功」之事。

 所以,我不是很看好沈富雄會為台灣媒體帶來什麼新的改變,有了他當主持人,台灣社會只不過又多了一個噴口水的政論性節目,如此而已,不多不少。換句話說,我不認為他從政治人物搖身一變成為政論性節目主持人會達到他自己所說的:開一個「不偏執、寬容的節目」的目標。台灣從不缺像沈富雄這種政媒兩棲動物,台灣缺少的是一個有著專業素養,並且與政治保持批判距離的媒體人。更何況,電視台花大筆鈔票把他請來不就是為著他的尖酸、刻薄、犀利、譏諷?「不偏執、寬容的節目」不僅僅與電視台的生存法則相衝突,它還與「沈富雄」這三個字相矛盾。

 到目前為止,所有在政壇上不得志的綠色政治人物,一旦進了媒體使會變得比藍的更藍,陳文茜平日在電視節目中的表現,讓她在去年總統大選期間成為連戰身邊的第一紅人;後進者鄭麗文也毫不遜色,原本在民進黨裡喊獨喊衝,進入媒體當主持人之後,現在已經貴為國民黨的發言人。沈富雄會不會延續過去綠色政治人變藍色媒體人再變成藍色政治人的成功公式,大概兩年後我們便會知道答案。

最近更新目錄

snews100熱門話題

回上頁